《新城道中二首》作者:宋 苏轼
一、《新城道中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在北宋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苏轼的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诗词,也有清新脱俗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是“宋四家”之一,其书法被誉为“宋四家”之首。
二、古诗原文
《新城道中二首》
宋·苏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三、写作背景
《新城道中二首》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天,当时苏轼正担任杭州通判,负责巡视属县。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镇)作为杭州的属县之一,苏轼在巡视途中经过此地,被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于是即兴创作了这两首诗。这两首诗不仅描绘了新城道中的春日美景,还融入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四、诗词翻译
其一
春风仿佛知道我要到山里去,特意吹停了屋檐下连绵的雨声。山岭上漂浮着晴云,好像披着一顶丝绵帽子;树梢上升起初升的太阳,犹如挂着一面铜钲。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澈的沙溪边,柳条随风轻摇。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该最为快乐,他们正忙着煮葵烧笋,准备春耕的饭菜。
其二
我这一生的旅途就像这悠悠的山路,此时我在溪边放下马缰绳,静听潺潺的溪水声。我如同无用的木材,害怕被搜林的斧头砍伐;疲惫的战马也渴望听到收兵的号令。细雨滋润了大地,茶农们为此感到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一位清廉的长官。人间的道路错综复杂,我试着向田间的农夫询问耕作之事。
五、诗词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苏轼描绘春日山行所见所感的佳作,两首诗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行画卷。
第一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新城道中的春日美景。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东风以情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晴云、初日、野桃、溪柳等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日山景图。同时,诗人还通过想象西山人家的春耕生活,展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与生活的和谐。
第二首诗则更多地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以“身世悠悠”开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旅途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细雨滋润茶田、长官清廉为民的景象,展现了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最后,诗人以“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作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新城道中二首》不仅是对春日山行美景的描绘,更是苏轼人生哲学和情感智慧的深刻体现。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两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由、淡泊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好和民风的淳朴,展现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他也通过“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对自由、淡泊和田园生活的向往,是苏轼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情感智慧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这两首诗中展现了高超的情感驾驭能力。他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这种情感张力不仅使得诗作更加感人至深,也展现了苏轼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美景和想象西山人家的春耕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淳朴民风的向往;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通过抒发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此外,《新城道中二首》还体现了苏轼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巧妙地将儒家思想中的淡泊名利、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以及佛教思想中的因缘观融入诗中,通过对比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他又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生命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新城道中二首》这两首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淡泊名利和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情感智慧,学会驾驭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像苏轼一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
总之,《新城道中二首》是苏轼的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诗作。它通过对春日山行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展现了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深邃的情感体验。同时,它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学与情感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首诗不仅是对新城道中春日美景的赞美,更是苏轼对人生、对生活、对情感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