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夏景》作者:宋 苏轼
一、《贺新郎·夏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词文赋均有着极高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则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也深受后世喜爱。
二、古诗原文
《贺新郎·夏景》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三、写作背景
《贺新郎·夏景》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闺怨之情的词作。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是苏轼在杭州任太守时,为一位因洗澡迟到而受宾客指责的歌姬秀兰所作。苏轼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词为秀兰解围。另一种说法则与苏轼的个人经历有关,认为这首词寄托了苏轼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四、诗词翻译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树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五、诗词赏析
《贺新郎·夏景》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一位美人的孤寂生活,同时寄托了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词的上片主要写美人孤眠的情景,通过“乳燕飞华屋”、“桐阴转午”、“晚凉新浴”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美人手执白团扇,扇手似玉,渐困倚枕,清熟入梦,却又被风敲竹声惊醒,这一系列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下片则转咏榴花,借花喻人,表达了美人自伤迟暮的情感。石榴花半开如红巾皱缩,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这正是美人坚贞不渝、孤芳自赏的品格象征。词人通过“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等句,进一步刻画了美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
整首词意境清幽,情感缠绵,既有对美人孤寂生活的同情,也有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词人巧妙地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将美人、榴花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六、诗词深度解读
《贺新郎·夏景》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一首抒发闺怨之情的作品,但深入解读,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首先,从词中的美人形象来看,她不仅是一位孤独寂寞的女子,更是词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的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美人的孤寂生活,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美人手执白团扇,扇手似玉,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美人的高雅与纯洁,也象征着词人自身的才华与品格。然而,美人孤眠清熟,却被风敲竹声惊醒,这种由希望到失望的落差,正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写照。
其次,词中的榴花形象也值得深入解读。榴花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这正是词人坚贞不渝、孤芳自赏的品格象征。苏轼一生秉持正义,不畏强权,他的这种品格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榴花的秾艳与芳心千重似束,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又有对现实无奈的叹息和感慨。
此外,词中的“风敲竹”声也富有深意。它不仅打破了美人瑶台好梦的宁静,也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和骚动。风敲竹声如同命运的敲门声,提醒着词人现实的残酷和无常。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绝望,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自然美景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灵感。
总的来说,《贺新郎·夏景》这首词是苏轼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和人生哲学的生动体现。他通过描绘美人的孤寂生活和榴花的独立品格,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意蕴深远、情感缠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