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秋闺怨》读书笔记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文著述宏富,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则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古诗原文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三、写作背景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十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至黄州,此时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在黄州期间,苏轼“杜门谢客”,内心充满了愁绪与无奈。这首词便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用以抒发内心的愁怨与思念之情。

四、诗词翻译

井栏边,两棵梧桐树相对而立,映照着我新妆的清冷容颜。这淡淡的新妆,也初次映照着井栏旁的双桐。我低垂着头,望着井边凋零的花朵,心中涌起愁绪,那发愁的花儿也似乎在井边对着我的愁容。长夜里,我形影孤单,悲叹难以度过这失眠的漫长时光。这无尽的秋夜,更显得我身影的孤单。楼上充满了肃杀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因为那秋色更让我心生寒意。

五、诗词赏析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以其独特的回文形式、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闺中少妇在秋日里的愁怨与思念之情。

首先,回文形式使得全词在结构上具有一种对称美,正读反读皆可成诵,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考验了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

其次,词中通过“井桐”、“新妆”、“井花”等意象,巧妙地象征了少妇的青春与愁绪。井栏边的梧桐树与少妇的新妆相互映照,既展现了少妇的外表美,又通过梧桐的萧瑟映衬出少妇内心的愁苦。而“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一句,更是通过花与人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少妇的愁绪。

再者,下片直写闺阁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一句,通过“影孤”与“夜永”的反复强调,突出了少妇在漫漫长夜中的孤独与思念。而“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一句,则进一步衬托出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她意识到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但内心的思念又驱使她忍不住上楼眺望。这种矛盾的心态,更加深了她的愁苦与无奈。

六、诗词深度解读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不仅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佳作,更蕴含了苏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词深刻地描绘了闺中少妇的孤独与思念之情。井栏边的梧桐树、凋零的花朵、漫长的秋夜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少妇的新妆与冷妆的对比,更是巧妙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少妇的内心世界。

从文学层面来看,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回文形式,使得全词在结构上具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这种形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词作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词中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也使得全词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此外,这首词还蕴含了苏轼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中“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两句的回环,尤其讲尽了人生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时间都在不断地流逝,我们都在不断地老去。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感慨,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描绘闺怨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佳作。

总的来说,《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是苏轼在贬居黄州期间创作的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蕴含人生哲理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回文形式、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展现了闺中少妇在秋日里的愁怨与思念之情,也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这首词不仅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