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作者:宋 苏轼
一、《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词文赋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则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也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二、古诗原文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三、写作背景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描写雨后美景与欢聚场景的词作。关于其具体创作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根据苏轼的生平经历及词中意境推测,此词可能作于他仕途相对平稳、心境较为闲适的时期。当时,苏轼或许正身处江南某地,与友人相聚,共赏雨后美景,畅饮美酒,从而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
四、诗词翻译
墨云带着雨刚从西楼上空飘过,雨后的流水向东流淌,随着云烟收敛,柳外残阳的余晖返照在帘栊的银钩之上,仿佛点点碎金在跃动。今宵这般胜景中又有着巫山神女般的美人相伴,未凋的鲜花,新漉的美酒,令人陶醉。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不如,她手捧酒杯频频向我敬酒。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吹散了凝结在我心中的愁云。试问江南的父老,谁能像我这样洒脱,欣赏美人,醉酒当歌于扬州。
五、诗词赏析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美景与欢聚场景,展现了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上片主要写景,通过“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雨后初晴、清新宜人的画面。柳外残阳、回照帘钩的描写,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柔美。而“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三句,则巧妙地将美景与美酒相结合,为下片的欢聚场景做了铺垫。
下片转入描写美人,通过“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位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美人形象。美人轻歌曼舞,手中的扇子随着节拍而挥动,带来缕缕清风,吹散了词人心中的愁云。最后三句“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则化用杜牧诗意,以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词人的旷达与自豪。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写景与写人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词中也流露出词人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淡淡哀愁,但这种哀愁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是被词人的乐观与豁达所化解。
六、诗词深度解读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这首词,不仅是对雨后美景与欢聚场景的描绘,更是苏轼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和人生哲学的生动体现。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词蕴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
- 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苏轼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力量。在这首词中,他对雨后美景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与热爱之情。墨云拖雨、水东流、晚烟收等景象,构成了一幅清新宜人的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这种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苏轼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与美人欢聚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旷达与洒脱。他欣赏美人、醉酒当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种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淡然处之。
- 对美好情感的珍视:词中的美人形象,不仅是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也象征着他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珍视与向往。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美人的温柔与美好,也反映了苏轼对真挚情感的渴望与珍视。
-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描绘雨后美景与欢聚场景,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他也意识到,尽管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幸福与满足。
此外,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写景与写人的巧妙结合,将自然美景与词人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的生动体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能感受到他那种超越世俗、追求自由与美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