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作者:宋 苏轼

一、《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其诗词文赋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则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也深受后世喜爱。

二、古诗原文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三、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苏轼创作的一首送别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这一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在徐州与苏轼相聚百余日后,准备离开前往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苏辙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苏轼读后,觉得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以宽慰弟弟,并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谢安早年隐居在东海之滨,出仕做官时鬓发已斑白。人到中年,与亲友们难舍难分,离别的愁绪唯有音乐可以慰藉。一旦功成名就,本打算沿着海道东归隐居,不料却因病重返回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高洁的志向被官场束缚,遗憾只能寄托于未能实现的归隐生活。

岁月已晚,必须及早打算,穿上平民的粗布衣服(喻指辞官归隐)。回到故乡千里之外,遇到美好的地方就逗留。我醉酒放歌时,希望你能跟着唱和,我醉倒时,还需要你来扶我。只有酒才能让我忘却忧愁。任凭那刘备般的英雄人物(此处用典,表示即使英雄如刘备,也有壮志未酬之时),也只能在高楼上相对而卧,无法解脱心中的烦恼。

五、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这首词,以东晋名臣谢安的经历为引子,借古喻今,抒发了苏轼对人生、仕途和归隐的深刻感慨。词的上片咏史,通过描绘谢安出仕、功成、病归的一生,展现了仕途的艰辛与无常。谢安早年隐居东海,出仕时鬓发已白,这既是对谢安个人经历的描述,也暗含了苏轼对仕途辛劳的感慨。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则进一步表达了人间离别之苦和音乐的慰藉作用。

下片述怀,苏轼通过设想与友人归隐后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苏轼劝友人(也是自勉)要及早打算辞官归隐,享受平民生活。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则是对归隐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则极写想象中与友人醉饮唱和的情态,体现了二人情谊的深厚。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则运用典故,表达了苏轼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苏轼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这首词,不仅是对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的深刻体现。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词蕴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涵:

  1. 对仕途的深刻反思: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谢安的经历,表达了对仕途艰辛与无常的深刻反思。谢安出仕时鬓发已白,功成名就后却因病未能如愿归隐,这既是谢安个人的悲剧,也是仕途无常的写照。苏轼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词的下片,苏轼通过设想与友人归隐后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强烈向往。他劝友人(也是自勉)要及早打算辞官归隐,享受平民生活。这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了苏轼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仕途束缚的挣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 对友情的珍视:词中多次提到与友人的情谊,如“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等句,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深厚情感。在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背景下,友情成为了苏轼精神的重要支撑和慰藉。
  4. 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整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将谢安的经历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仕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此外,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借古喻今、用典象征等手法,将历史与现实、情感与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的生动体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