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黄州》作者:宋 苏轼
一、《初到黄州》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古诗原文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三、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离开京师,四日到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表现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峻生活,内心复杂微妙的感情。
四、诗词翻译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五、诗词赏析
《初到黄州》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苏轼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从黄州的自然美景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
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是诗中的亮点,诗人以视觉、嗅觉、味觉的结合,描绘了黄州的自然风光,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又有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超脱。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则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自嘲,他以逐客自命,却又不失幽默地说,这种职位好像总是为诗人而设。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则是反话正说,表现出东坡所特有的风格: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令对手情伪毕露、无地自容。
六、诗词深度解读
《初到黄州》这首诗,不仅是对苏轼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他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的体现。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初到黄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从诗的开篇“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可以看出,苏轼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自嘲自己一生为口腹之欲而奔忙,到老来却发现事业荒唐。这种自嘲并非真正的自我贬低,而是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苏轼深知,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得失荣辱,但他并不因此而沮丧或消沉,反而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接着,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描绘了黄州的自然美景。苏轼初到黄州,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反而从黄州的自然风光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核心所在。他善于从逆境中寻找希望,从困难中发现美好,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则体现了苏轼的豁达与自嘲。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或沮丧。相反,他以逐客自命,却又不失幽默地说,这种职位好像总是为诗人而设。这种自嘲之中,透露出苏轼对人生际遇的淡然处之和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则是苏轼对自己现状的深刻反思。他惭愧自己不能为政事有所补益,却还要耗费官府的俸禄。这种反思并非真正的自责或愧疚,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苏轼深知,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功名利禄,更在于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富足。
从更深层次来看,《初到黄州》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入世”,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他关心黄州的地方事务,尽力为百姓谋福祉。这种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苏轼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善于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力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在《初到黄州》中,他通过对黄州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自我境遇的豁达处理,展现了道家精神中的超脱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