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读书笔记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苏轼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古诗原文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三、写作背景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这一年,苏轼与陈令举一同坐船游玩,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享受着相聚的欢乐时光。然而,相聚总是短暂的,为了表达对陈令举的不舍之情,苏轼在七夕之夜写下了这首词送给他。七夕,这个充满浪漫与离愁的节日,为这首词增添了几分特殊的情感色彩。

四、诗词翻译

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五、诗词赏析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词。全词以七夕为背景,却摆脱了传统七夕诗词中常见的儿女艳情,转而以超脱的笔触抒写送别的友情。上片写七夕之事,紧扣词牌之意,通过赞美缑山仙子王子乔的高情云渺,暗喻陈令举的超凡脱俗,不为俗世所累。下片则借晋人遇仙的典故,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挟带着天风海雨,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全词格调飘逸超旷,读来清晰明快,韵味十足。苏轼以豪放的笔触,将送别之情写得既深情又洒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又展现了自己超凡脱俗的情怀。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词在众多的七夕诗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主题思想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的主题思想是送别友情与超脱情怀的结合。苏轼在词中通过对七夕神话的巧妙运用,将送别的情感与超脱的情怀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1. 艺术手法

(1)用典:苏轼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如缑山仙子王子乔、牛郎织女、晋人遇仙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容,还增强了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2)对比:词中通过对比王子乔与牛郎织女的不同选择,突出了王子乔的超凡脱俗和不为俗世所累的精神风貌。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词的主题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效果。

(3)想象:苏轼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友人乘坐的船只想象成能够直上银河的竹筏,挟带着天风海雨。这种想象不仅使得词的画面感更强,还增强了词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1. 情感表达

(1)不舍之情:词中“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表达了苏轼对陈令举的不舍之情。他们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如同前世的缘分一般珍贵。如今分别在即,苏轼不禁感慨万分,不知道友人将飘向何方。

(2)超脱情怀:苏轼在词中展现了一种超脱的情怀。他赞美王子乔的高情云渺,不为俗世所累;自己也渴望像王子乔一样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这种超脱的情怀使得苏轼在面对离别时能够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将送别之情写得既深情又洒脱。

  1. 文化意蕴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不仅是一首送别词,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爱情神话和浪漫色彩。苏轼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七夕神话的元素,将送别的情感与爱情神话相结合,使得这首词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此外,词中还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通过赞美王子乔的超凡脱俗和不为俗世所累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不仅体现在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豁达上,还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和超越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