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初夏》作者:宋 苏轼
一、《阮郎归·初夏》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阔,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古诗原文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三、写作背景
《阮郎归·初夏》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四月,此时苏轼刚刚调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历了仕途的挫折与生活的艰辛,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描绘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挺拔,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时隐时现。和暖的南风轻轻吹起,宛如琴弦上的音符在跳动。碧绿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被偶尔传来的棋子落盘声惊醒。
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红得像火焰一般。美丽的女子伸出纤纤玉手,在玉盆里拨弄着清凉的泉水,溅起的水滴落在荷叶上,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五、诗词赏析
《阮郎归·初夏》是一首描绘初夏景致的佳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初夏时节的清新与美好。
上片从听觉入手,以“绿槐高柳咽新蝉”开篇,通过描绘槐树、柳树和新蝉的鸣声,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接着,“薰风初入弦”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将和暖的南风比作琴弦上的音符,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而“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两句,则通过描绘碧纱窗下的沉香轻烟和棋声惊破昼眠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初夏时节的闲适与惬意。
下片则从视觉落笔,通过“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三句,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初晴时的美丽景致。微雨过后,荷叶在轻风中翻转,石榴花红得像火焰一般,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而“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两句,则通过描绘女子在玉盆里拨弄清泉的情景,展现了她的活泼与灵动,同时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
六、诗词深度解读
《阮郎归·初夏》不仅是一首描绘初夏景致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人生哲理的佳作。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在黄州期间,苏轼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和生活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通过描绘初夏的景致和闺阁生活的闲适与惬意,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薰风初入弦”的清新舒适,还是“棋声惊昼眠”的闲适惬意,都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蕴含着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词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初夏时节的生机与活力,也寓含了人生中的起伏与变化。苏轼通过这些意象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初夏的景致一样,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像词中的女子一样,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享受闲适与惬意。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苏轼的诗词以豪放著称,但这首《阮郎归·初夏》却展现了他细腻的一面。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初夏的景致和闺阁生活的闲适与惬意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阮郎归·初夏》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初夏时节的清新与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