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作者:宋 苏轼
一、《观潮》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仅文学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极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全才。
二、古诗原文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三、写作背景
《观潮》作于苏轼晚年,具体时间已难以确切考证,但可推测为其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深邃之时的作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首《观潮》便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后,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感悟。诗中提到的庐山烟雨和浙江潮,都是苏轼曾亲身游历过的地方,这些自然景观触发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四、诗词翻译
庐山的烟雨朦胧,钱塘江的壮阔潮汐,若未曾亲眼见过,心中总存有万千遗憾难以释怀。待真正亲临其境,看过烟雨、观罢潮水后,却恍然领悟:所谓奇景,不过是庐山原本的烟雨、浙江寻常的潮水罢了。
五、诗词赏析
《观潮》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的首句和末句完全相同,这种首尾呼应的手法在古诗词中并不常见,却巧妙地构成了全诗的闭环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全诗更加紧凑、和谐,也强化了诗中的哲理意味。
从内容上看,诗的前两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描绘了诗人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向往之情。这种向往之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未能亲眼目睹时,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甘。而后两句“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则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亲临其境后的感悟。原来,那些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奇景,在亲眼目睹后,却变得如此平常。这种转变,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一种重新认识,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领悟。
六、诗词深度解读
《观潮》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苏轼晚年时的心态和思想境界。
首先,从诗中的自然景观来看,庐山烟雨和浙江潮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庐山的烟雨朦胧、变幻莫测,给人以无限遐想;浙江潮的壮阔磅礴、气势如虹,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然而,在苏轼的笔下,这些自然景观却变得如此平常,甚至有些“不过如此”。这种转变,并不是因为自然景观本身失去了魅力,而是因为诗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这种心态的变化,正是苏轼晚年时的一种超脱与豁达。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后,苏轼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那些曾经让我们追逐不已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正如诗中所言,“到得还来别无事”,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自己曾经渴望的东西时,却发现它们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快乐。相反,那些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此外,《观潮》还体现了苏轼的禅宗思想。禅宗强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认知过程。苏轼在诗中也经历了这样的认知过程。最初,他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然后,当他亲临其境时,却发现它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神奇;最后,他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自然景观本来就是如此平常。这种认知过程,正是禅宗所强调的“破除我执”,即摆脱对事物的执着和偏见,以更加平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世界。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技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晚年时的超脱与豁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挑战和困难时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