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闲倚胡床》读书笔记

《点绛唇·闲倚胡床》作者:宋 苏轼

一、《点绛唇·闲倚胡床》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生于1037年,逝于1101年,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但文学成就斐然,诗词文赋均独树一帜。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意境深邃,情感真挚,往往寓哲理于其中,展现出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境界。《点绛唇·闲倚胡床》便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首,充分体现了其诗词创作的独特魅力。

二、古诗原文

   点绛唇·闲倚胡床
     宋代: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三、写作背景

《点绛唇·闲倚胡床》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秋天,此时苏轼正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在杭州任上,苏轼的生活相对轻松自在,他与好友袁毂(公济)、刘季孙(景文)等人登山玩水,赋诗唱和。这首词便是苏轼与袁公济畅游湖山时所作,表达了词人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畅谈诗文的愉悦心情。

四、诗词翻译

闲着无事就靠坐在胡床上,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见诸峰如千朵鲜花般绽放。与谁一同静坐呢?只有明月和清风陪伴着我。别驾(袁公济)一来,有歌自然有和,我们相互酬唱赠答。你还知道吗?自从你到来之后,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五、诗词赏析

《点绛唇·闲倚胡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词的上片以“闲倚胡床”开篇,点明了词人的闲适姿态。接着,“庾公楼外峰千朵”一句,通过描绘窗外山峰如千朵鲜花般绽放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而“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两句,则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词人与明月、清风为伴的孤寂与自在。这种孤寂并非真正的孤独,而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词的下片则转写词人与好友袁公济的相聚。“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两句,叙述了宾主唱和赠答的欢乐场景。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三句,则是词人对好友到来的喜悦表达。他戏谑地说,自从你到来之后,那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享受,就你我各一半了。这种表达既体现了词人与好友之间的亲密无间,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共同热爱和享受。

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将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和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词中也寄托了词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六、诗词深度解读

《点绛唇·闲倚胡床》不仅是一首描绘词人闲适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了苏轼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诗词。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词中的“闲倚胡床”、“明月清风我”等意象,都体现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他认为,人生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人生境界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阐述。

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词人与好友袁公济的相聚,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温暖。他们相互酬唱赠答,共同享受自然美景,这种友情让词人倍感珍惜。同时,词人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他珍惜每一个与好友相聚的时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来展现内心的世界。在这首词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和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有力。

在深度解读这首词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他通过描绘自己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的场景,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与自然和谐共处,珍惜与好友相聚的每一刻。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不仅体现在这首词中,也贯穿在苏轼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感悟。

总的来说,《点绛唇·闲倚胡床》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色彩的诗词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和与好友共享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更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