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读书笔记

《浣溪沙·端午》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三、写作背景

《浣溪沙·端午》创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此时苏轼已被贬至惠州两年。在端午节这个本应团聚的日子里,苏轼想到了自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以表达对她的深情与思念。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北宋时期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更蕴含了苏轼对朝云深深的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四、诗词翻译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定要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五、诗词赏析

《浣溪沙·端午》是苏轼描写端午佳节的一首佳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宋代端午节的民俗风貌和人们的节日生活。

上片以“轻汗微微透碧纨”开篇,通过描绘女子因天气稍热而微微出汗,汗水浸透了绿色薄绸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初夏时节的慵懒与惬意。接着,“明朝端午浴芳兰”一句,点明了节日的来临和端午浴兰汤的习俗。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洁净的追求,也寓含着驱邪避毒的寓意。而“流香涨腻满晴川”一句,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女子梳洗后,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的壮观景象,既展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也暗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片则转而描写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们按照民间风俗,用五彩花线缠臂、挂符的场景。彩线象征着祈福避灾,灵符则寓意着驱邪护身。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祈愿,也展现了节日的欢乐与祥和。而结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则化用了《长恨歌》中的典故,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永恒陪伴的渴望,表达了苏轼对朝云深深的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六、诗词深度解读

《浣溪沙·端午》不仅是一首描绘端午佳节的民俗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抒情词。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节日的热闹氛围、人们的欢乐心情以及自己对朝云的深情眷恋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民俗角度来看,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端午节的独特风貌。兰汤沐浴、彩线缠臂、挂符等习俗的描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节日的热闹与欢乐,也让我们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洁净、健康的追求,也寓含了驱邪避毒、祈福避灾的美好寓意。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词更是苏轼对朝云深情眷恋的生动写照。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苏轼想到了自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以表达对她的思念与祝福。词中的“佳人相见一千年”一句,更是将苏轼对朝云的深情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将个体命运沉浮融入节日仪式的书写方式,既彰显了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态度,也为传统节俗注入了鲜活的情感温度。

此外,这首词的艺术成就也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全词采用对偶句式,如“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等,形成了声韵回环之美。同时,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流香涨腻满晴川”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女子梳洗后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的壮观景象;而“佳人相见一千年”一句,则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朝云深深的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浣溪沙·端午》是一首充满民俗气息与情感温度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宋代端午节的独特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朝云的深情眷恋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