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冰肌玉骨》读书笔记

《洞仙歌·冰肌玉骨》作者:宋 苏轼

一、《洞仙歌·冰肌玉骨》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其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

二、古诗原文

《洞仙歌·冰肌玉骨》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三、写作背景

《洞仙歌·冰肌玉骨》作于苏轼晚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仕途不顺,心情复杂。这首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轼七岁时听到的一个故事:眉州一位姓朱的老尼姑曾随其师进入蜀主孟昶宫中,亲眼目睹了孟昶与花蕊夫人在夏夜摩诃池上乘凉并作词的情景。四十年后,苏轼仅记得该词的前两句,于是凭借记忆和想象,补足了全篇。

四、诗词翻译

我七岁时,曾见到眉州一位姓朱的老尼姑,她已九十岁高龄。她自称曾随师父进入蜀主孟昶的宫中,有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孟昶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乘凉,并即兴创作了一首词。老尼姑能完整地记住这首词。如今四十年过去了,老尼姑早已去世,世上再无人知晓这首词。我只记得词的前两句,闲暇时细细品味,觉得它很像《洞仙歌》的词牌。于是,我凭借记忆和想象,补足了全篇。

她肌肤洁白如雪,骨骼如玉,自然清凉无汗。水殿里清风徐来,暗香弥漫。绣帘被风轻轻吹开,一线月光窥探着佳人。她还未入睡,斜倚绣枕,金钗横斜,鬓发散乱。

她起身牵着洁白如玉的手,庭院寂静无声,不时可见流星划过银河。试问夜色已深到何时?已是三更时分,月光暗淡,玉绳星低转。她屈指计算着西风何时到来,却未察觉流年已在暗中偷偷转换。

五、诗词赏析

《洞仙歌·冰肌玉骨》是苏轼的一首抒情佳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情景,同时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花蕊夫人的绰约风姿和夏夜纳凉的清幽环境。词人通过“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词句,生动地刻画了花蕊夫人的美丽与高雅。同时,“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等意象,则营造出一种清幽而静谧的氛围,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词的下片则转而描写花蕊夫人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情景,以及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人通过“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等词句,展现了花蕊夫人与爱侣的亲密无间和夏夜的宁静美好。而“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等意象,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最后,“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两句,更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无奈。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苏轼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将花蕊夫人的美丽与高雅、夏夜的清幽与静谧、时光的流逝与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首词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六、诗词深度解读

《洞仙歌·冰肌玉骨》不仅是一首描绘夏夜纳凉情景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思想境界和人生哲学。

从文学风格来看,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的文学特点。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花蕊夫人的美丽与高雅、夏夜的清幽与静谧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从思想境界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词人通过描绘花蕊夫人的美丽与高雅、夏夜的清幽与静谧,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然而,他又通过“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等词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无奈。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正是苏轼思想境界的一种体现。

从人生哲学来看,这首词也蕴含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词人通过描绘花蕊夫人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情景,以及她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我们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提醒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尊重。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处于被忽视和压迫的地位。然而,苏轼在这首词中却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赞美了花蕊夫人的美丽与高雅,展现了他对女性美的独特见解和尊重态度。

总的来说,《洞仙歌·冰肌玉骨》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技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传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