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孤馆灯青》读书笔记

《沁园春·孤馆灯青》作者:宋 苏轼

一、《沁园春·孤馆灯青》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生于公元1037年,逝于公元1101年。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精,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深受后世喜爱。

二、古诗原文

《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三、写作背景

《沁园春·孤馆灯青》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当时苏轼正由杭州移守密州,途中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这首词便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复杂的背景下写成的,既表达了他对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诗词翻译

孤零零的旅舍中灯光青冷,荒野中的鸡鸣令人厌烦,收拾起旅枕上的残梦。渐渐地,月光像白色的绢一样收拢起来,晨霜明亮;山上的云彩像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道路没有尽头,辛苦劳碌的人生却有限,像这样渺小平庸的生活,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我独自低声吟咏完毕,靠着马鞍默默无语,心中涌起了千头万绪的往事。

想当年我们兄弟俩客居长安,像陆机、陆云兄弟初来京城时那样年轻。我们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之君并非难事。然而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在闲处袖手旁观风云变幻,少不得那份明智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在酒杯中寻找慰藉。

五、诗词赏析

《沁园春·孤馆灯青》是苏轼的一首抒情佳作,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上片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开篇,通过描绘孤寂的旅舍、荒野的鸡鸣和残破的旅梦,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孤寂的氛围。接着,“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四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的景色,月光渐收、晨霜明亮、云山似锦、朝露点点,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清新而美丽的画面。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苏轼却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表达了他对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下片则转而回忆往事,以“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开篇,通过回忆与弟弟苏辙共客长安的往事,展现了他们年轻时的壮志和抱负。接着,“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表达了他们兄弟俩对辅佐圣上、实现政治理想的信心和决心。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美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三句,表达了苏轼对时势的无奈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最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则以饮酒作乐、悠闲度日作为结尾,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和豁达。

六、诗词深度解读

《沁园春·孤馆灯青》不仅是一首描绘旅途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

从哲理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时势难测的深刻认识。他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色和回忆往事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一样,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而面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像苏轼一样“袖手何妨闲处看”,以从容不迫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从人生智慧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尽管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他通过饮酒作乐、悠闲度日的方式,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慰藉,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他的词作以豪放著称,但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却展现了他细腻的一面。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旅途中的景色和内心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沁园春·孤馆灯青》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技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传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