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恨别》读书笔记

《江神子·恨别》作者:宋 苏轼

一、《江神子·恨别》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多次因政治风波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学作品以豪放、清新、豪健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江神子·恨别
       宋代: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三、写作背景

《江神子·恨别》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是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所作。此时,苏轼在徐州任知州已有两年,他在这里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离开徐州,前往湖州任职。在离别之际,苏轼深感离愁别绪,对徐州的风物人情充满了无限留恋,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

四、诗词翻译

我漂泊天涯,愁思无穷无尽。刚刚相逢,却又匆匆别离。携手佳人,含泪折下残花相送。试问东风,还剩下多少春光?即使春天仍在,我又能与谁一同欣赏呢?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流淌。我背对着归雁,前往吴中。频频回首,只见清澈的泗水与淮河相通。想要托泗水寄去我相思的千点泪水,无奈它东流而去,无法到达楚江之东。

五、诗词赏析

《江神子·恨别》是苏轼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全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词的上片以“天涯流落思无穷”开篇,直接表达了词人漂泊天涯、愁思无尽的内心世界。接着,“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短暂相逢和骤然别离,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离别的痛惜和哀怨。而“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将离别的哀伤之情推向了高潮。词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之深重,令人动容。

词的下片则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隋堤三月水溶溶”一句,描绘了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接着,“背归鸿,去吴中”两句,通过写途中之景,表达了词人背对归雁、南去吴中的无奈和沉痛。而“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两句,则是对徐州城的深情回顾,暗寓了词人不忍离徐的情感。最后,“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三句,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却无奈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人不禁怅然若失。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词人通过即事即地的景物描写,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其中,使得词作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同时,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使得词作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六、诗词深度解读

《江神子·恨别》不仅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了苏轼深厚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词中“天涯流落思无穷”一句,深寓了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深知人生的无常和漂泊。因此,当他离开徐州时,这种天涯流落之感更加深刻。而“既相逢,却匆匆”两句,则表达了人生中相遇与别离的无奈。人生中的许多相遇都是短暂的,而别离却是永恒的。这种无奈和哀怨,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

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词中“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两句,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哀伤。佳人不仅代表了与词人相伴的人,更代表了词人心中美好的情感和回忆。而“和泪折残红”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当这些美好事物即将离去时,词人内心的哀伤和不舍也油然而生。

此外,词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三句,更是将词人的相思之情推向了极致。词人想要通过泗水将相思之泪寄往徐州,却无奈泗水东流,无法到达。这种相思难寄的无奈和怅惘,也是人生中常见的一种情感。它表达了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总的来说,《江神子·恨别》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词作。它通过即事即地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衬托等手法,将词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这首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生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人生中的相遇与别离是常态,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和相伴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面对人生中的无奈和哀怨,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