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江景》作者:宋 苏轼
一、《江城子·江景》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他仕途几番起落,但心境豁达,积极乐观,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苏轼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卓越成就,其诗词作品更是流传千古,深受后人喜爱。
二、古诗原文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三、写作背景
《江城子·江景》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彼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虽身处政治低谷,但杭州的山水滋养了其豁达的心境。此词为苏轼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同游西湖时所作,词中描绘了西湖雨后美景与哀筝声的虚实映照,展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四、诗词翻译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五、诗词赏析
《江城子·江景》是苏轼早期词作中的佳作,体现了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全词以景起兴、因声寄情,最终归于空灵意境,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西湖雨后美景为背景,通过“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三句,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着,“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出水芙蓉来比喻弹筝的美人,实现了艺术上的双关效果,既描绘了水面上盛开的荷花,又巧妙地引出了弹筝人。而“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三句,则通过白鹭似乎也被这美丽所吸引,进一步烘托了弹筝人的魅力。
词的下片则着重描绘音乐。作者从乐曲的总体旋律和情感出发,以“哀筝”和“苦含情”来形容乐曲的哀伤动人。他通过描绘听者难以忍受的哀伤情感,以及大自然为之动容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乐曲的哀伤感。这种手法不仅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
词的结尾“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两句,巧妙地借用了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既与开头的景色相呼应,又与中间的用典相衔接,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浑然一体,意境深远。同时,“人不见,数峰青”也暗示了弹筝人的飘然远逝,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六、诗词深度解读
《江城子·江景》不仅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与哀筝声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哲理的词作。
从情感层面来看,词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这种哀愁和思念并非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西湖的美景、哀筝的声音以及弹筝人的形象来间接传达。苏轼巧妙地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将弹筝人的美丽与哀愁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中蕴含的情感。
从哲理层面来看,《江城子·江景》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思考。词中通过描绘西湖雨后的美景和哀筝的哀伤声音,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共鸣。同时,“人不见,数峰青”两句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弹筝人虽然飘然远逝,但她的美丽和哀愁却永远留在了西湖的山水之间,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思考,使得《江城子·江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哲学意义。
此外,《江城子·江景》还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苏轼在词中运用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得词作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深刻。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也为后世的词作提供了范例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