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读书笔记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生于1037年,逝于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文赋皆具极高造诣,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书法亦独树一帜,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此外,他还擅长绘画,以墨竹、怪石、枯木等题材见长。

二、古诗原文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三、写作背景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这一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被派往常、润、苏、秀等州。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期间,他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为了寄托这份深情,苏轼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写下了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

四、诗词翻译

去年在余杭门外相送,大雪纷飞如同杨花飘洒。今年春天已经过去,杨花飘絮又似飞雪,却仍然不见你归家。我独自对酒,卷起帘子邀请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这情景恰似嫦娥怜爱双栖的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画梁上的燕巢。

五、诗词赏析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是一首情感深挚、意境优美的送别词。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夫妻别离的场景,将离愁别绪与对妻子的深情思念融为一体,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词的上片,苏轼通过对比去年相送与今年春尽的景象,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漫长。去年大雪纷飞,如同杨花飘洒,夫妻在余杭门外依依惜别;今年春天已过,杨花又似飞雪,却仍然不见丈夫归家。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词的情感张力,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

词的下片,苏轼则通过描绘月下独饮的场景,进一步抒发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独自对酒,卷起帘子邀请明月作伴,然而风露却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让他倍感孤寂和凄凉。这种情景与嫦娥怜爱双栖燕子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的孤独和对妻子的深情思念。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将离愁别绪写得既深情又动人。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将夫妻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诗词深度解读

  1. 情感表达的细腻性

苏轼在《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中展现了其情感表达的细腻性。他通过对去年相送与今年春尽的景象对比,以及对月下独饮场景的描绘,将夫妻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孤独和思念,也让人对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融合

苏轼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烘托人物情感。他通过描绘大雪纷飞、杨花飘洒、风露透窗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形成了完美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1. 假托手法的运用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假托手法,即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和委婉性,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词人对妻子的深情和思念。通过假托妻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更加真切和动人。

  1. 文化意蕴的挖掘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不仅是一首表达夫妻深情的词作,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词中提到的余杭门、杨花、明月等意象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苏轼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与苏轼其他作品的关联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是苏轼众多作品中的一首佳作,与他的其他作品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文化意蕴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情思念;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世界。

  1.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送别诗词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抒发送别之情和思念之意的重要题材。同时,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深情厚谊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它告诉我们,在表达情感时应该注重细腻性和真实性,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将情感表现得更加真切和动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