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读书笔记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者:宋 苏轼

一、《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生于1037年,逝于1101年,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卓越成就,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均有建树,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

二、古诗原文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三、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此时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即将离杭赴京。参寥子是苏轼的好友,僧人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二人在杭州期间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在离杭之际,写下此词以寄情于参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归隐之志。

四、诗词翻译

有情的风从万里之外卷来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归。试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夕阳几度斜照?不必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之间,早已物是人非。谁能像我东坡老翁一样,白发苍苍却忘却机心。

记得西湖的西岸,傍晚时分山景最为美好,空明的翠色如烟云般缭绕。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的,像我和你这样亲密无间的至友,确实稀少。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愿谢公的高雅志向不要与我们相违背。西州路上,你我不应回首相望,为我沾湿衣襟。

五、诗词赏析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友情。

词的上片以钱塘江潮起兴,通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涨落,暗喻了人世的聚散离合。接着,“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三句,以发问的形式,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而“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两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对古今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最后,“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两句,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词人超脱时俗、忘却机心的豁达态度。

词的下片则转写词人与参寥子的友情。词人回忆起与参寥子在西湖边的美好时光,以“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三句,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也暗含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接着,“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两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与参寥子友情的珍视和自豪。而“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两句,则展现了词人的归隐之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最后,“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三句,以典故作结,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嘱托,也进一步抒发了词人的豁达情怀。

六、诗词深度解读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不仅是一首抒发友情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了苏轼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词中“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通过潮水的涨落,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苏轼以此暗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而“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常性,告诉人们不必过于执着于古今的变迁和昔人的是非,要学会超脱和放下。

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词中“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三句,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更寄托了词人对与参寥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这种怀念之情,在“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两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苏轼以“诗人相得”来形容他与参寥子的友情,表达了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和自豪。

此外,词中“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两句,还展现了词人的归隐之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苏轼借谢安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像谢安一样归隐山水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逃避,更是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

在深度解读这首词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他通过对比(有情风与无情潮、昔人与今人)、发问(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用典(谢公雅志、西州路)等手法,使得词作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总的来说,《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哲理深刻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与参寥子之间深厚的友情,更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和对归隐山水的向往之情。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