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读书笔记

《西江月·平山堂》作者:宋 苏轼

一、《西江月·平山堂》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诗、词、散文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磅礴气势,也不乏婉约派的细腻柔情。《西江月·平山堂》便是其词作中的佳作之一,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二、古诗原文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三、写作背景

《西江月·平山堂》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具体年份学界尚有争议,一说为元丰二年(1079年),一说为元丰七年(1084年)。此时,苏轼正经历着政治生涯中的低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侧,是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所建。苏轼在作此词之前,已经两次到过扬州平山堂,此次重游故地,触景生情,不禁怀念起已故的恩师欧阳修,遂写下此词以表缅怀之情。

四、诗词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下,前半生的时光仿佛在弹指一挥间流逝。整十年未见我的恩师老仙翁(指欧阳修),但平山堂壁上仍留有他亲书的手迹,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想要凭吊这位文章太守(欧阳修自称),却又不禁歌咏起他笔下的杨柳春风。不要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梦幻泡影罢了。

五、诗词赏析

《西江月·平山堂》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上阕通过“三过平山堂下”的叙述,引出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半生弹指声中”一句,以弹指比喻时间的短暂,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易逝的深刻感悟。而“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两句,则通过描绘欧阳修的手迹,既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又展现了欧阳修书法艺术的精湛。

下阕中,“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两句,苏轼以凭吊和歌咏的方式,进一步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怀念。欧阳修不仅是苏轼的恩师,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苏轼在缅怀欧阳修的同时,也在歌咏他笔下的美好春光,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尾两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他认为,人生在世,无论经历多少繁华与落寞,最终都将归于空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轻言放弃或绝望。因为即使活在世上,一切也不过是梦幻泡影。这种对人生的空幻感与超脱感,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西江月·平山堂》不仅是一首缅怀恩师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个人情感层面来看,苏轼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通过描绘平山堂的景象和欧阳修的手迹,将自己对恩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刻的,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苏轼心中永恒的记忆。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认为人生如梦,万事皆空。这种观念并非消极悲观,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脱和释怀。苏轼通过“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的阐述,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名利和荣辱,因为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为即使活在梦中,我们也要努力让这个梦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此外,《西江月·平山堂》还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造诣。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画面。同时,他的词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它不仅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更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超脱态度。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佳作之一,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和坎坷,都要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