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读书笔记

《念奴娇·中秋》作者:宋 苏轼

一、《念奴娇·中秋》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念奴娇·中秋》便是他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三、写作背景

《念奴娇·中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之夜,此时苏轼正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处于戴罪管制的状态。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挣扎。然而,在中秋之夜,他面对皎洁的月光,心中涌起了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豪放不羁的词作。

四、诗词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眺远,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醉意朦胧,拍手狂歌,举杯邀月,与影子一同成为三位客人。在风露下起舞徘徊,今晚不知是何年何月。我渴望乘风归去,何必骑着大鹏的翅膀呢?在水晶宫中,我一声吹断横笛,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五、诗词赏析

《念奴娇·中秋》是一首充满豪放与浪漫色彩的词作。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月宫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开篇“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便展现出一种高远辽阔的视野,为后续对月光的描绘奠定了基础。接着,“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将月亮比作“桂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冷与明亮。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则通过想象月宫中的琼楼玉宇和仙女乘鸾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灵澄澈的意境。

下片则着重抒情,通过描绘词人醉酒后的狂放之态和对月宫的向往之情,流露出词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其中,“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词人的孤独与狂放。而“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则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最后,“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和“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则通过想象乘风归去和在水晶宫中吹奏横笛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六、诗词深度解读

《念奴娇·中秋》不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色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学魅力的文学作品。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在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背景下,苏轼通过描绘月宫中的清净自由景象和表达自己对乘风归去的渴望,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自由的渴望,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从文学魅力的角度来看,《念奴娇·中秋》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苏轼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化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词作既具有画面感又具有音乐感。同时,他还通过描绘词人醉酒后的狂放之态和对月宫的向往之情,使得词作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豪放气息。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不仅使得《念奴娇·中秋》成为苏轼词作中的佳作之一,也使其成为中秋佳节时人们传颂的经典之作。

此外,《念奴娇·中秋》还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在面对政治失意和仕途坎坷时,苏轼并没有选择沉沦和逃避,而是选择通过文学创作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他通过描绘中秋月色和表达自己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不仅激励着苏轼自己不断前行,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坚强和乐观。

总的来说,《念奴娇·中秋》是一首充满豪放与浪漫色彩、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文学魅力的词作。它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和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这首词不仅是我们了解苏轼思想和文学风格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感悟人生哲理和追求美好境界的重要启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