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造诣极高,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绘画则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二、古诗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三、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时值宋哲宗去世,苏轼结束了在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的贬谪生涯,获赦北归。此前,他因新旧党争被蔡京、章惇等政敌多次打压,从英州(今广东英德)到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前后长达七年之久。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苏轼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正是他在离开海南前夕,夜渡琼州海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这段艰难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诗词翻译
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已经快到三更时分;连绵的雨与终日的风,最终还是停止了。云儿散开,月儿皎洁,青天碧海本来就是一片澄明。虽乘船渡大海,却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被贬海南岛,即便九死一生,我也不悔恨;这次远游所见的奇绝风景,是我平生也未曾见过的。
五、诗词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的一首杰作,全诗以夜渡海景为背景,既抒发了诗人历经贬谪后释然豁达的心境,又以象征手法暗喻人生哲理,展现了九死不悔的坚韧精神与超然物外的胸襟。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描绘了夜间渡海时的景象。参星横斜,北斗星转,预示着天将破晓;而久雨终停,风也平息,则预示着困境的终结与希望的到来。这两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已由阴霾转为晴朗。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以云散月明、青天碧海的景象,比喻自己内心的澄明与清白。诗人似乎在问,这美好的夜景还需要谁来点缀呢?其实,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就像自己的内心一样,无需外物来修饰。这两句诗既写景又抒情,还含议论,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文学造诣。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鲁叟即孔子,他曾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轩辕即黄帝,据《庄子·天运》记载,黄帝曾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苏轼在这里借孔子乘桴浮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有救世之志却无从施展的无奈;同时,他又以黄帝奏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相契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坎坷的豁达与乐观。即便历经九死一生,他依然不感遗憾,因为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奇特、最难忘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与升华。
六、诗词深度解读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篇。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夜渡海景和引用历史典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意境。
从自然景色的描绘来看,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夜渡海景图。参星横斜、北斗星转、云散月明、青天碧海,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澄明与超脱。在苏轼的笔下,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从历史典故的引用来看,苏轼巧妙地运用了孔子乘桴浮海和黄帝奏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孔子乘桴浮海的典故,寓意着诗人空有救世之志却无从施展的无奈;而黄帝奏乐的典故,则与“乘桴”渡海的情境相契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这些典故的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从人生哲理的层面来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更是一首充满智慧与启迪的诗篇。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坎坷的豁达与乐观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领悟与升华。他认为,即便历经九死一生,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超脱,就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人生哲理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以启示与鼓舞。
此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还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他的诗句语言明净、意境开阔、意蕴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