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阳关曲·中秋月》读书笔记

《阳关曲·中秋月》作者:宋 苏轼

一、《阳关曲·中秋月》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其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三、写作背景

《阳关曲·中秋月》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之夜,时苏轼任徐州知州。这一年,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并共度中秋佳节。这是他们暌别七年来首次相聚,因此词中充满了团聚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流露出对即将再次分别的哀伤与感慨。

四、诗词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渐渐收尽,天地间弥漫起清冷的寒气。银河静静流淌,悄无声息,皎洁的月亮如同玉盘一般高悬天空。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能碰到像今天这样清朗明净的美景,真是难得啊!然而,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观赏这轮明月呢?

五、诗词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以中秋之月为线索,抒发了词人对兄弟团聚的喜悦和对未来离别的哀愁。

首句“暮云收尽溢清寒”,以“暮云收尽”描绘出夜幕降临、云气散去的景象,为月亮的出场做了铺垫。“溢清寒”三字,则巧妙地写出了天地间弥漫的清冷寒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

次句“银汉无声转玉盘”,以“银汉无声”形容银河的静谧,以“转玉盘”比喻月亮的皎洁圆润。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中秋之夜的月色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转入词人的情感抒发。词人感叹此生此夜的美好时光难得,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离别的担忧和哀愁。他不知道自己明年中秋会在何处,更不知道能否再与胞弟共度佳节。这种对未知未来的忧虑和感伤,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复杂。

六、诗词深度解读

《阳关曲·中秋月》不仅是一首咏月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通过描绘中秋之月的美丽和短暂,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月亮的圆缺变化,如同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词人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实际上是在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宝贵。他深知,无论是美好的团聚时光还是皎洁的月光,都是短暂的、易逝的。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与胞弟共度中秋佳节,享受这份难得的团聚之乐。

同时,词人也通过“明月明年何处看”的疑问,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离别的哀愁。他不知道自己明年会在何处,更不知道能否再与胞弟相聚。这种对未来的忧虑和感伤,实际上是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离合的一种深刻体悟。苏轼通过这首词,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阳关曲·中秋月》是苏轼对兄弟情谊的深情抒发。苏轼与胞弟苏辙感情深厚,但由于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变迁,他们经常聚少离多。这首词就是在他们久别重逢并共度中秋佳节的背景下创作的。词人通过描绘中秋之月的美丽和短暂,寄托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他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实际上是在感叹与胞弟团聚的时光太短暂;他忧虑“明月明年何处看”,实际上是在忧虑未来能否再与胞弟相聚。这种对兄弟情谊的深情抒发,使得整首词更加感人至深。

此外,《阳关曲·中秋月》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刻画景物和表达情感。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中秋之月的美丽和短暂,以及抒发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离别的哀愁,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使得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