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者:宋 苏轼
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卓越成就。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作品中也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二、古诗原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三、写作背景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正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在这之前的几年里,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受政治打击,仕途不顺。被贬黄州后,他生活困顿,心情悲凉,但也逐渐学会了随遇而安,寄情于山水之间。这首词便是他在黄州乡间幽居生活时的自我写照,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四、诗词翻译
远处树林的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遮掩了围墙。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五、诗词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夏日傍晚的乡村景色,展现了苏轼悠闲自适的心境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上片写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从远处的树林、高山,到近处的翠竹、围墙,再到院落旁的衰草、小池塘,以及空中的白鸟、水中的荷花,词人通过推移镜头,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地描绘了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这些景物不仅展现了夏末秋初的季节特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下片则刻画了词人的形象和情感。他手拄藜杖,在村舍外、古城旁缓缓行走,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结尾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更是点明了词人的心境变化。昨晚的三更雨为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凉意,也让词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惬意。这里的“浮生”一词,既表达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不仅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色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通过描绘夏日傍晚的乡村景色,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他笔下的景物虽然美丽,但都是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如“乱蝉衰草”等,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悲观和绝望,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他手拄藜杖,在乡村的野外徐徐漫步,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是苏轼豁达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同时,词中的“浮生”一词也值得我们深思。在苏轼看来,人生就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充满了无常和变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迷茫和失落,反而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他认为,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满足。这种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豁达态度,使得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也是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的抒发。在黄州谪居期间,苏轼生活困顿,心情悲凉。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所击垮,反而从自然美景和乡村生活中找到了慰藉和力量。他笔下的乡村景色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通过描绘这些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寄托使得整首词更加感人至深。
此外,《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刻画景物和表达情感。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夏日傍晚的乡村景色和刻画自己的形象和情感,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使得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