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读书笔记

《海棠》作者:宋 苏轼

一、《海棠》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古诗原文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此时苏轼已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五个年头。北宋社会矛盾复杂,王安石变法虽已推行多年,但新旧党争激烈,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多次上书后请求外任,最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苏轼经济拮据,靠微薄的俸禄和自己耕种土地维持生活,仕途陷入低谷。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与一些文人墨客、僧人等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并在寓居之地发现了一株海棠,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海棠》。

四、诗词翻译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五、诗词赏析

《海棠》这首诗以爱花之情贯穿全篇,既写景亦抒怀,语言浅近而意蕴深远。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以春风缭绕、春光弥漫为引,化用典故,描绘出春意盎然的背景,为海棠的盛开渲染了氛围。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从嗅觉与视觉双重角度刻画,氤氲的花香与迷蒙的月影交织,展现了海棠的幽美与夜色的静谧。月亮转过回廊,暗示夜深人寂,也隐现出诗人内心的孤清。

“只恐夜深花睡去”,转而写赏花者对海棠的痴情与怜惜。一个“恐”字道出了诗人对花的深切珍爱,也流露出贬居生活中的寂寥与孤寂。尾句“故烧高烛照红妆”,将爱花之情推至极致。诗人特意点燃高烛为花驱散黑暗,以“红妆”喻花,既写出了海棠的娇艳,也隐喻了对心上人的思念。红烛与月光形成对比,既映衬了海棠的美丽,也流露出诗人于玩物中自得其乐、超然世事的心态。

六、诗词深度解读

《海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海棠花的喜爱和怜惜之情,更蕴含了他深邃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

从情感层面来看,苏轼对海棠花的痴情与怜惜,实际上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在被贬黄州的艰难处境中,苏轼通过赏花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孤寂。海棠花的美丽和娇艳,让他暂时忘却了仕途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而“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担忧,更是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这种情感在“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诗人以高烛照亮海棠,不仅是为了欣赏它的美丽,更是为了留住这份美好和温暖。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海棠》这首诗也蕴含了苏轼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海棠花的盛开和凋零,如同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苏轼通过赏花,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宝贵。他深知,无论是海棠花还是人生,都有其盛衰荣枯的过程。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用高烛照亮海棠,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是苏轼豁达人生观的重要体现。

此外,《海棠》这首诗还体现了苏轼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他运用拟人和典故的手法,将海棠花比作“红妆”美人,赋予其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的美丽和娇艳,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同时,他通过引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创作技巧上,《海棠》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刻画景物和表达情感。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中的“袅袅”和“泛”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春光的弥漫;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中的“空蒙”和“转”字,则巧妙地描绘了花香的氤氲和月影的移动。这些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用词,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幽深和美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