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宋 苏轼
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见不合而遭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苏轼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在书法、绘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写作背景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正任徐州太守。这一年春天,徐州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亲率民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首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的路上写成的,它生动地描绘了苏轼在乡村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村民之间的亲切互动。
四、诗词翻译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了缫丝车的声音。在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披粗麻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头,我只想小憩一番。太阳高悬,人口渴难耐,随意想找点茶水解渴。于是,我敲开了一户农家的大门,试问能否给碗茶喝。
五、诗词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展现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通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三句,勾勒出一幅初夏时节乡村的繁忙景象。枣花飘落、缫车作响、农民卖瓜,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苏轼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下片则主要写人,通过“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三句,描绘了苏轼在乡村路上的疲惫与口渴,以及他与村民之间的亲切互动。苏轼以平民的身份与村民交流,敲门讨茶,这种随和、亲切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地方官的亲民情怀和与民同乐的精神。
整首词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苏轼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地位的显赫,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六、诗词深度解读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不仅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在仕途坎坷、生活困顿的背景下,苏轼没有选择沉沦和抱怨,而是从乡村生活中找到了慰藉和力量。他认为,乡村生活的简单和宁静,能够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和纷争,回归内心的平静和纯真。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苏轼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这首词也寄托了苏轼对乡村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亲民情怀的践行。苏轼在词中以平民的身份与村民交流,敲门讨茶,这种随和、亲切的态度,展现了他对乡村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亲民情怀。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应该与民同乐、关心百姓疾苦,这种思想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刻画景物和表达情感。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枣花、缫车、黄瓜等乡村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己疲惫、口渴等情感的生动表达,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他运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更深层次地,这首词还反映了苏轼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民本”,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自己与村民之间的亲切互动,表达了对百姓的关爱和尊重。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应该关心百姓疾苦、与民同乐,这种思想正是儒家“仁爱”、“民本”思想的体现。同时,苏轼在词中也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这又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契合。
再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也是苏轼词风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早期的创作中,苏轼的词风较为豪放旷达,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抱负为主。而在这首词中,苏轼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将笔触伸向乡村生活,以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来展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苏轼的词作内容,也提升了他的词作境界。
综上所述,《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的一首佳作,它不仅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苏轼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苏轼的儒家思想和词风转变,是苏轼词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