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读书笔记

《於潜僧绿筠轩》作者:宋 苏轼

一、《於潜僧绿筠轩》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苏轼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原文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三、写作背景

《於潜僧绿筠轩》作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此时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在巡查富阳、新登等地后,他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内,有一位名叫慧觉的僧人,其居所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幽雅。苏轼在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深受其清雅之风所感染,遂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诗词翻译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得庸俗。人瘦了还可以再长胖,但一旦变得庸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这竹子仍然大吃大嚼,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样既美又好的事呢?

五、诗词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以竹为喻,通过对比肉与竹,深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

首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诗人看来,肉可以不吃,但竹子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展现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竹,作为高洁、坚韧的象征,成为了诗人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接下来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没有肉吃,人可能会瘦一些,但这只是身体上的影响;而没有竹子,人就会变得庸俗,这是精神上的损失。诗人用“瘦”和“俗”两个词,形象地对比了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影响,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诗人更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他认为,人的肉体即使瘦弱,还可以通过饮食来恢复;但一旦精神变得庸俗,那就无法医治了。这里,诗人用“尚可肥”和“不可医”两个词,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精神的不同性质,也表达了对庸俗之士的强烈讽刺和不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两句,诗人写到了旁人对他的不理解。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可能会嘲笑他的言论,认为他过于清高或者痴傻。但诗人并不在乎旁人的看法,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

最后两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他借用“扬州鹤”的典故,讽刺了那些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又想保持高尚品格的人。诗人认为,这样的人在世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需求。这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

六、诗词深度解读

《於潜僧绿筠轩》不仅是一首描绘竹轩清雅之风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解读:

  1. 高洁品质的象征
    诗中的“竹”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苏轼通过赞美竹子,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清雅脱俗的品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2. 物质与精神的对比
    诗中通过对比肉与竹,深刻揭示了物质与精神的不同性质。苏轼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只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追求才是永恒的。一个人如果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修养,那么他就会变得庸俗、肤浅。因此,他强调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高尚,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
  3. 对世俗观念的挑战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俗观念的挑战和批判。他认为,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修养的人,是庸俗之辈,是无可救药的。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诗篇,向世俗观念发起了挑战,倡导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4. 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
    诗中的苏轼展现了一种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他不顾旁人的嘲笑和不解,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超脱世俗、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使得苏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5.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於潜僧绿筠轩》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这首诗对于后世诗词创作、人生哲学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它告诉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高尚,要保持独立特行的人格魅力,要勇于挑战世俗观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6.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
    诗中描绘的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幽雅,体现了苏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生态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於潜僧绿筠轩》是苏轼的一首佳作。它以竹为喻,通过对比肉与竹,深刻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的生态观念、人生哲学和文化传承意识。它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