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栏梨花》作者:宋 苏轼
一、《东栏梨花》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见不合而遭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苏轼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诗酒自娱,寄情山水。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旷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在书法、绘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全才。
二、古诗原文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三、写作背景
《东栏梨花》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此时苏轼正任徐州知州。在经历了多次仕途沉浮和家庭变故后,苏轼的心境已逐渐趋于平和与淡泊。这首诗是他在春日游赏东栏梨花时所作,通过对梨花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四、诗词翻译
梨花呈现出淡淡的白色,而柳树则展现出深深的青色。当柳絮随风飘飞时,满城都是盛开的梨花。我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望着那株如雪般洁白的梨花,不禁感叹人生能有几个清明时节呢?
五、诗词赏析
《东栏梨花》以梨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首句“梨花淡白柳深青”,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梨花的淡白与柳树的深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梨花虽美,却终将凋零;柳树虽绿,也难免枯黄。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次句“柳絮飞时花满城”,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繁华景象。柳絮随风飘飞,梨花满城盛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柳絮的飘飞和梨花的盛开都是短暂的,它们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
后两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则直接抒发了苏轼的感慨。他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望着那株如雪般洁白的梨花,不禁感叹人生能有几个清明时节呢?这里的“一株雪”既指梨花,也暗喻苏轼自己。他将自己比作那株洁白的梨花,虽然美丽却终将凋零。而“人生看得几清明”则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他认为人生短暂,能有几个清明时节供我们欣赏美景、享受生活呢?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把握现在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通过对梨花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智慧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东栏梨花》不仅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的佳作。
从人生哲理层面来看,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生就像梨花一样,虽然美丽却终将凋零。这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使得苏轼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生活。他不再为过去的挫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困扰,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仅让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强,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从情感寄托层面来看,这首诗也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他通过描绘梨花的美丽和洁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也通过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这种情感寄托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此外,《东栏梨花》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刻画景物和表达情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梨花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他运用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更深层次地,这首诗还反映了苏轼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而苏轼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看似与儒家思想相悖,实则体现了苏轼对儒家思想的独特理解和超越。他认为,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这种思想既融合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又融入了道家和佛家的超脱与淡然。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梨花的自然生长和凋零,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他认为人生就像梨花一样,有盛开也有凋零,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就和荣誉。
佛家思想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他认为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生活,不要为过去的挫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困扰。这种思想体现了苏轼对佛家生死观的深刻体悟和超越。
综上所述,《东栏梨花》是苏轼的一首佳作,它不仅描绘了春日的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寄托。这首诗以梨花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他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