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读书笔记

《赠刘景文》作者:宋 苏轼

一、《赠刘景文》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深情细腻之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的好友刘景文(名季孙)正担任两浙兵马都监,驻守杭州。刘景文虽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年近六旬仍屈居低位。苏轼对刘景文极为推崇,曾上书朝廷推荐他,称其“博学能诗,忠义凛然”。此诗便是苏轼在初冬时节,见到荷枯菊残的萧瑟景象时,有感而发,赠予刘景文以勉励之。

四、诗词翻译

荷花已经凋谢,连那曾经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凋谢,但仍有花枝在寒霜中傲立。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时节。

五、诗词赏析

《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勉励友人刘景文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通过“荷尽”与“雨盖”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凋谢、荷叶枯萎的景象,暗示了秋天的结束。这里,“擎雨盖”一词用得极为巧妙,既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暗示了其遮风挡雨的功能,如今荷叶枯萎,也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迭。

次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则以“菊残”与“傲霜枝”的并存,展现了菊花在寒霜中不屈的精神。菊花虽已凋零,但它们的枝干依然挺立在寒霜之中,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苏轼想要勉励刘景文的。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直接点题,提醒友人要珍惜并记住一年中美好的时光。这里的“好景”不仅指自然景色,更寓意着人生的美好时光和机遇。苏轼以秋冬之交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景象作为一年中最美的风景,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最佳状态的隐喻。他鼓励刘景文要像那傲霜的菊枝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把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六、诗词深度解读

《赠刘景文》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苏轼通过这首诗,向刘景文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自然角度来看,苏轼选择了荷、菊、橙、橘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来描绘秋末冬初的景象。荷花和菊花的凋谢,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迭;而橙子和橘子的成熟,则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苏轼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

从人生角度来看,苏轼借物喻人,用荷、菊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坚韧和活力。他鼓励刘景文要像那傲霜的菊枝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同时,他也要刘景文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把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在看似萧瑟的秋冬季节,也能发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此外,苏轼的这首诗还蕴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认为,人生就像自然界的四季一样,有春夏的繁华,也有秋冬的萧瑟。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都是我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轼的这种人生哲理,不仅是对刘景文的勉励,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启示。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那傲霜的菊枝一样坚韧不拔;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和奇迹,珍惜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阐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热爱,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它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