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读书笔记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作者:宋 苏轼

一、《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文纵横恣肆,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散文著述宏富,书法名列“宋四家”,绘画擅长文人画。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的文学才华和豁达人生态度却流芳百世。

二、古诗原文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三、写作背景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是苏轼在贬谪海南时期创作的一首中秋怀人词作。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苏轼因“元祐党争”被贬至海南儋州,此时他距离与胞弟苏辙最后一次会面已逾七载。中秋之夜,苏轼独自赏月,思念远方的亲人,尤其是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思念之情。词中既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抒发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世事变幻的哲学思考。

四、诗词翻译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地望着北方。

五、诗词赏析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是苏轼的一首中秋怀人词,全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对亲情、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词的上片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感伤基调。苏轼将人生比作一场大梦,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短促的感叹。接着,“人生几度秋凉”一句,既点明了中秋的时令,又蕴含着对时光流逝、人生起伏不定的无奈和悲叹。随后,“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两句,通过描绘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景象,以及自己眉头鬓上的愁思和白发,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

词的下片则转向对现实处境的描绘和对亲人的思念。“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委婉地写出了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的情形,以及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隐喻了作者自己的遭遇,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最后,“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两句,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在中秋这个本该团圆的节日里,苏轼却独自一人,无人相伴共赏月光,只能手持酒杯,凄然地望向北方,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六、诗词深度解读

《西江月·中秋和子由》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怀人词,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象,抒发了对人生、对亲情、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苏轼将人生比作一场大梦,表达了对人生虚幻、短促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常性。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既体现了苏轼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从亲情角度来看,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贯穿全词。中秋之夜,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但苏轼却身处异乡,无法与亲人共度佳节。这种孤独和思念之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苏轼通过描绘自己独自赏月的情景,以及“把盏凄然北望”的动作,将内心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词中也流露出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愤。他通过“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巧妙地隐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酒贱客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人情淡薄;月明云妨,则象征了奸人当道、排斥善类的社会现实。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此外,苏轼在词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如“风叶已鸣廊”一句,通过描绘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而“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则以明月被云遮挡的景象,隐喻自己的遭遇和社会现实。这些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词作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词作的情感表达效果。

总的来说,《西江月·中秋和子由》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对亲情、对世事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才华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