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读书笔记

《行香子·述怀》作者:宋 苏轼

一、《行香子·述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行香子·述怀》便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词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生活的精神风貌。

二、古诗原文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三、写作背景

《行香子·述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至杭州任通判。这一时期,苏轼在政治上遭受了挫折,心情苦闷,但他并没有沉沦于失意之中,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苏轼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诗词翻译

清静的夜晚没有一丝尘埃,皎洁的月光如同银色的流水洒满大地。斟酒时,一定要斟满十分,尽情享受这片刻的欢愉。那些浮名浮利,都是徒然劳神费力,让人疲惫不堪。我感叹人生短暂,如同白驹过隙,又像击石迸出的火花一闪即逝,更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虚幻。

虽然我有满腹的文章和才华,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我呢?不如放下这些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天真烂漫的心态。不知何时才能归隐田园,做个真正的闲人。那时,我将对着一张琴,一壶酒,在山水之间,看云卷云舒,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

五、诗词赏析

《行香子·述怀》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述怀词,全词以清静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词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生活的精神风貌。

上片主要写景抒情,通过“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词人借酒消愁,表达了对浮名浮利的厌倦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运用“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下片则主要写词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词人感叹自己虽有满腹才华却无人理解,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之中,而是选择放下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他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渴望在山水之间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态度和精神风貌不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行香子·述怀》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通过这首词,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浮名浮利的厌倦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他认为,那些所谓的名利都是虚幻的,不值得人们去过分追求。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名利所迷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苏轼在词中流露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他感叹自己虽有满腹才华却无人理解,这种孤独和无奈是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有过的感受。但苏轼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之中,而是选择放下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行香子·述怀》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苏轼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全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动人。这种艺术表现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总的来说,《行香子·述怀》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风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身边的人和事,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