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作者:宋 苏轼
一、《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清新景象,并寄托了苏轼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三、写作背景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当时,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他与泗州友人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在游览过程中,苏轼被清晨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美景所吸引,中午又品尝到了清新的春盘,感受到了一种清淡的欢乐。于是,他即兴创作了这首词,以表达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清淡之美的追求。
四、诗词翻译
清晨,细雨斜风带来微微的寒意,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柳树在初晴的沙滩上显得格外妩媚。清澈的洛涧水流入淮河,水势逐渐变得宽广浩渺。午间,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着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这种清淡的欢愉啊!
五、诗词赏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全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清新景象,并寄托了词人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上片主要写景,通过“细雨斜风”、“淡烟疏柳”、“入淮清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早春画卷。细雨斜风带来微微的寒意,淡烟疏柳在初晴的沙滩上显得格外妩媚,清澈的洛涧水流入淮河,水势浩渺。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早春的自然美景,也寓含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下片则主要写人,通过“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词人与友人游山时的雅兴和逸趣。他们品尝着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尝着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感受着清淡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
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生活中简单乐趣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之乐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不仅是一首描绘早春景象的词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通过这首词,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
从自然描绘的角度来看,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早春的清新景象。细雨斜风、淡烟疏柳、入淮清洛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早春画卷。这些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也让人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热爱。苏轼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从生活态度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寄托了苏轼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词中,他通过品尝清茶、春盘等细节描写,展现了清淡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他认为,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这种清淡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苏轼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此外,这首词还蕴含了苏轼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在词的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苏轼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真谛不在于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不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早春的清新景象和清淡生活的美好,更寄托了苏轼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自然、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珍惜与亲人、朋友和大自然的相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