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读书笔记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者:宋 苏轼

一、《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深情细腻之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与乐观。

二、古诗原文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写作背景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创作于宋哲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具体年份说法不一,有元丰六年(1083年)或元丰八年(1085年)之说。当时,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至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的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陪伴王巩度过了艰苦的贬谪生活。元丰六年或八年,王巩北归,与苏轼相聚。席间,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见柔奴历经磨难仍容色不改、谈吐从容,深受触动,遂写下此词以赞柔奴。

四、诗词翻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巩),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指柔奴)与之相伴。人人都说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她的歌声如同风起时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容颜却更加年轻了,微笑时依旧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五、诗词赏析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生动描写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上片主要描绘柔奴的外在美。首句“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以羡慕的语气赞美了王巩与柔奴的般配,同时也流露出对柔奴的赞美之情。接着,“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三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柔奴歌声的动听,她的歌声仿佛有魔力一般,能使炎热的夏日变得清凉宜人。

下片则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三句,以“颜愈少”和“岭梅香”来形容柔奴历经磨难后依然保持的年轻容颜和高洁品质。最后两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全词的精神内核,柔奴以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了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也深深打动了苏轼。

六、诗词深度解读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不仅是一首赞美柔奴的词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通过这首词,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从柔奴的形象来看,她不仅拥有外在的美貌和才艺,更拥有内在的坚韧和旷达。在岭南艰苦的生活中,她始终陪伴在王巩身边,不离不弃。这种忠诚和坚韧的品质,让人肃然起敬。而她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是展现了她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这种襟怀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从苏轼的角度来看,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柔奴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同时,他也借柔奴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人生哲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随遇而安。这种哲学思想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这首词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苏轼在词中引用了“岭梅”这一意象,既写出了柔奴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了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它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柔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首词以其深刻的哲理内涵、生动的形象描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像柔奴一样保持坚韧和旷达的心态,随遇而安、无往不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