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读书笔记

《和董传留别》作者:宋 苏轼

一、《和董传留别》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和董传留别》便是苏轼在与友人董传分别之际创作的一首留别诗,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赞赏与鼓励,也寄托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感慨。

二、古诗原文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三、写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任,辗转各地,居无定所。此诗约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董传是苏轼的好友,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苏轼在密州与董传相识,董传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在董传即将离开之际,苏轼写下这首诗赠别,表达了对董传的鼓励和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四、诗词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去买马游玩,只能看着眼花缭乱的择婿车。但中举之后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五、诗词赏析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的一首经典留别诗,全诗以董传的生活境遇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赞赏与鼓励,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以董传的贫困生活与满腹经纶形成鲜明对比,赞美了董传虽处困境却气质非凡。苏轼用“粗缯大布”形容董传的贫困生活,却用“气自华”来强调其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对比使得董传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描绘了董传不甘贫困、立志科举的决心。他厌倦了与老儒一起过清苦的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对科举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董传的志向和抱负。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通过两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董传的贫困与无奈。他口袋里没有钱去买马游玩,只能看着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董传的贫困和科举之路的艰辛。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则是对董传的鼓励和祝福。苏轼相信董传一旦中举,就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也会写着他的名字。这种鼓励和祝福不仅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他对科举制度的认可和尊重。

六、诗词深度解读

《和董传留别》不仅是一首留别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对贫困与才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从贫困与才华的角度来看,董传的贫困生活与他的满腹经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董传的非凡气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埋没。苏轼通过描绘董传的贫困境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才的惋惜。他认为,真正的人才不应该被贫困所束缚,而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来看,董传对科举的执着追求与他的贫困生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渴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仅体现在董传身上,也反映了当时许多寒门士子的共同境遇。苏轼通过描绘董传的科举之路,表达了对理想追求的赞美和对现实困境的同情。他认为,虽然现实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只要有理想和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精神的充实和才华的展现。董传虽然贫困潦倒,但他的满腹经纶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却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光彩。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仅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超脱,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赞赏与鼓励,也寄托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贫困与才华、理想与现实、人生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追求精神的充实和才华的展现,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