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读书笔记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宋 苏轼

一、《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便是其中之一,这首七言律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二、古诗原文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三、写作背景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一同赴京应试,途中经过渑池(今属河南),并在县中寺庙寻僧舍过夜,同于庙中墙壁上题诗留念。数年后,苏轼再次经过渑池,忆及当年与苏辙同游的情景,又想起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自己,便写下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以作回应。此诗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追忆。

四、诗词翻译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呢?应该就像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知道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当年曾经热情招待过我们的老僧已经死去,变成了寺院里的一座新塔;而我们曾经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破败,所题之诗也不见了痕迹。还记得我们当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吗?漫漫前路,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五、诗词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一首哲理诗,全诗以“雪泥鸿爪”为喻,抒发了对人生无常、旧迹难寻的感慨。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设问开篇,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的漂泊不定和偶然性。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爪印,只是瞬间的停留,随后便飞走无踪,这正如人生中的种种经历,虽然留下痕迹,但终究会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进一步阐述了首联的哲理。鸿雁飞走后,谁还会去计较它飞向何方呢?同样,人生中的种种经历也只是偶然留下的一些痕迹,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首联和颔联的哲理。老僧已死,新塔已成,旧题已逝,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这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则是对兄弟情谊的深情追忆。苏轼回忆起当年与苏辙一同赴京应试的艰辛历程,那种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让他难以忘怀。如今再次经过渑池,触景生情,更加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六、诗词深度解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不仅是一首怀念兄弟情谊的诗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雪泥鸿爪”这一比喻成为了全诗的核心意象。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偶然性,让我们意识到生命中的种种经历都只是瞬间的停留,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这种哲理思想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不要为过去的得失而烦恼,也不要对未来的未知而恐惧。

从兄弟情谊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苏轼对苏辙的深情厚谊。他们一同经历了赴京应试的艰辛历程,那种患难与共的情感让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更加深厚。如今虽然各奔东西,但苏轼依然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对苏辙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兄弟情谊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间真情的赞美和向往。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苏轼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一具体事例,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老僧的死去、新塔的建成、旧题的消逝,都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和变化。这种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懂得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

总的来说,《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兄弟情谊的深情厚谊,更传递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变故时,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保持豁达的心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