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送钱穆父》读书笔记

《临江仙·送钱穆父》作者:宋 苏轼

一、《临江仙·送钱穆父》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古诗原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三、写作背景

《临江仙·送钱穆父》作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春,时苏轼任杭州知州。钱穆父,即钱勰,字穆父,是苏轼的好友。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经常诗文唱和。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两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钱穆父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四、诗词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五、诗词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苏轼为友人钱穆父所作的送别词,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抒发了离别之情,又以豁达的哲思升华了传统送别主题。

词的上片追忆了与友人久别重聚的情景,并赞赏了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两句,以时间维度展开,追忆了京城分别已历三载,友人远涉天涯、奔走辗转的经历。“依然一笑作春温”则描绘了重逢时的温馨场景,即使历经沧桑,友人的笑容依然如春天般温暖。“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句,以“古井”和“秋筠”为喻,赞美了友人内心的平静和高洁品质。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两句,描绘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哀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理解与宽慰。这一句既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展示了他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的结尾“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苏轼将人生比作旅途,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这一哲思不仅升华了送别主题,也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聚散离合,认为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不必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临江仙·送钱穆父》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词,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识相结合,形成了“哀而不伤,超然物外”的独特风格。

从情感层面来看,苏轼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他通过追忆京城分别、描绘重逢时的温馨场景、渲染分别时的凄清幽冷氛围等手法,将内心的惆怅与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苏轼并没有沉溺于这种哀伤之中,而是以一种旷达洒脱的态度来面对离别。他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哀愁,认为人生如逆旅,聚散离合都是常态。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修养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哲理层面来看,《临江仙·送钱穆父》蕴含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苏轼将人生比作旅途,认为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一哲思不仅升华了送别主题,也展现了苏轼对宇宙意识的深刻理解。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看待人生中的得失荣辱、聚散离合,认为这些都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不必过于计较。这种哲理思考不仅使词作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如“古井无波”和“秋竹有节”两个意象,既赞美了友人的品格高洁,又以物喻人形成了双关;而“淡月微云”和“孤帆连夜发”等意象则描绘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分别时的抑郁无欢心情。此外,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增强词作的情感张力。如上片中“一别都门三改火”与“依然一笑作春温”的对比,下片中“惆怅孤帆连夜发”与“尊前不用翠眉颦”的对比等,都使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深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