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读书笔记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宋 苏轼

一、《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的文学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之作,也不乏深情细腻之笔。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将苦难化为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三、写作背景

《临江仙·夜归临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当时苏轼正处于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虽经各方营救出狱,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到监视。这一事件对苏轼的政治生涯和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黄州期间,苏轼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积极调整心态,开垦荒地,自耕自食,并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四、诗词翻译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时分。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反复敲门都无人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钻营奔竞呢?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五、诗词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苏轼的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情感真挚而深沉。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展现了词人豪放不羁的性格。接着,“归来仿佛三更”一句,通过“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而“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三句,则通过描绘家童熟睡、敲门不应、倚杖听江声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词的下片则主要抒发了词人的思想情感。首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词人对身不由己、为宦途所累的感慨。接着,“何时忘却营营”一句,则流露出词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而“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则通过描绘夜深风静、江波坦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也象征着词人内心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则表达了词人希望驾起小船、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的愿望,展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不仅是一首描绘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词,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自己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哲理。

从生活状态来看,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他积极调整心态,开垦荒地、自耕自食,并自号“东坡居士”。这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词人夜饮归来、倚杖听江声的情景,既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也透露了他的孤独和苦闷。但这种孤独和苦闷并没有压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

从思想情感来看,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身不由己、为宦途所累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他认为,人生短暂而虚幻,不应该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这种超脱世俗的思想,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两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在“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从社会现实来看,苏轼的这首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身为朝廷官员,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迫害。这种遭遇让他对官场充满了失望和愤慨。同时,他也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这种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在词中也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此外,苏轼在词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增强词作的表现力。如“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通过描绘家童熟睡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则通过描绘夜深风静、江波坦平的景象,象征着词人内心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这些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词作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词作的情感表达效果。

总的来说,《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词人在黄州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哲理。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悠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苏轼,也让我们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