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宋 苏轼
一、《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的文学作品风格豪放,题材广泛,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苏轼还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并在绘画领域有独到见解,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留下了众多传颂千古的佳作。
二、古诗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三、写作背景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政治失意之际,苏轼借游赏山水以排遣苦闷,他在友人陪同下游览了蕲水(今湖北浠水)的清泉寺。清泉寺旁有一条名为兰溪的河流,其水向西流淌,这一反常现象激发了苏轼的联想与感慨。在此背景下,苏轼创作了这首词,通过描绘清泉寺周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超脱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诗词翻译
我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坐落在兰溪的旁边,溪水竟然向西流淌。山脚下初生的兰草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潇潇,杜鹃声声啼叫。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五、诗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苏轼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描绘清泉寺周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上片三句,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泉寺周边的自然景色。山下的兰草初生,短小的嫩芽浸泡在溪水中,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整洁,没有泥土,显得异常洁净;傍晚时分,细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声,更添了几分幽静与淡雅。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清泉寺周围的自然风光,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下片转入议论,苏轼在这里提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反问,否定了“年华老去即衰颓”的世俗观念。苏轼以流水为喻,说明自然界的事物也有逆转常理的例外,人生亦然。即使年岁已高,也不应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最后,他劝诫人们“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劳地感叹岁月流逝,而应该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整首词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刻。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哲理,展现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这首词不仅是对清泉寺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和哲学思考。
六、诗词深度解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和深刻思考的佳作。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词的构图精妙绝伦。上片以清泉寺周边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下片则转入议论,通过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构图方式使得词作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苏轼在游览清泉寺时,被其美景所吸引,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同时,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这种精神也贯穿在整首词中。
从哲理角度来看,这首词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苏轼以流水为喻,说明自然界的事物也有逆转常理的例外,人生亦然。他否定了“年华老去即衰颓”的世俗观念,鼓励人们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这种人生智慧不仅在当时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刻画来展现自然之美,同时又能通过深刻的议论和哲理思考来升华词作的主题。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使得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人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它们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种精神力量是苏轼诗词的重要魅力所在,也是其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总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富含人生哲理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领悟。这首词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