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读书笔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词、文、书、画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则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古诗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希望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便兄弟团聚,但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已七年未得团聚。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四、诗词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大醉之后,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怀念我的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举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那里的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五、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词中既有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苏轼豪放洒脱、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词的上片主要写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以问句起笔,既显得突兀新奇,又表现出词人对明月的无限向往和痴迷。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对月宫的好奇和想象。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则通过“欲”与“恐”的矛盾心理,展现了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和对人间温暖的留恋。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词人通过比较月宫与人间,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词的下片则主要写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通过描绘月光的流转和照耀,引出了词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总结,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全的普遍真理。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则是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亲人能够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六、诗词深度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词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佳作。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哲学角度来看,这首词则蕴含了苏轼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首先,词中的“明月”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团圆、美好的象征,而在这首词中,月亮不仅代表了团圆和美好,还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词人对明月的向往和痴迷,实际上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然而,词人又深知人生无常、世事难全,因此他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总结,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其次,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展现了词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词人对月宫充满向往和好奇,想要乘风归去探寻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词人又深知人间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不愿意离开这个充满亲情和友情的世界。这种矛盾心理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和挣扎。他既想要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境界,又舍不得放弃人间的美好和温暖。最终,词人选择了留在人间,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再者,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是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词不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美好祝愿,还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词人希望亲人能够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这种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激励着人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风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风貌。在这首词中,他通过描绘明月的流转和照耀、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风貌,不仅使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