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杰出代表,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于一身。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写作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期间,苏轼心情郁闷,常借游山玩水以排遣愁绪。一日,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面对壮丽的江景,不禁触景生情,追忆起三国时期周瑜在此大破曹军的辉煌战绩,同时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境遇,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四、诗词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他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五、诗词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的上片以“大江东去”开篇,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接着通过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引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追忆。下片则通过遥想周瑜的辉煌战绩,反衬出词人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最后以“人生如梦”的感慨作结,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
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句,则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刻画出周瑜儒将风范与决胜千里的从容自信,成为经典的人物速写。
六、诗词深度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怀古词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佳作。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词语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展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哲学角度来看,这首词则蕴含了苏轼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首先,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既是对历史长河的宏观俯瞰,也是对个体生命渺小的感慨。苏轼通过描绘大江的奔腾不息和历史的滚滚向前,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贯穿了全词的始终。
其次,词中的周瑜形象是苏轼心中理想英雄的化身。周瑜年轻有为、英姿雄健、风度翩翩,在谈笑间就轻松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这种形象与苏轼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通过追忆周瑜的辉煌战绩,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也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忧愤和无奈。
再者,词中的“人生如梦”一句,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总结。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短暂而虚幻。在这种认识下,他举起酒杯向江上的明月敬酒,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这种超脱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坦然接受。苏轼通过“一尊还酹江月”的举动,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豁达胸怀。
此外,《念奴娇·赤壁怀古》还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敬畏。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无限魅力。而“江月”作为词中的永恒参照物,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词人超脱现实的寄托。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借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
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典籍。它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追忆和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颂扬,传承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奋发图强、追求公义的精神印记。同时,它也通过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和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底蕴。
总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豪放词作。它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和对周瑜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对现实的超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这首词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它让我们在欣赏优美词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苏轼那豁达超脱的胸怀和深刻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