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读书笔记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名门,但仕途并不平坦,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举荐,才得以步入仕途。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浑壮丽,也有送别诗的深情厚谊。卢纶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推崇。《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便是他创作的一首典型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史兵曹判官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古诗原文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

渥洼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
山川自与郊坰合,帐幕时因水草移。敢谢亲贤得琼玉,仲宣能赋亦能诗。

三、写作背景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卢纶的仕途经历以及他与史兵曹判官之间的友谊密切相关。楼烦,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唐代边疆的重要地区。史兵曹判官即将前往楼烦赴任,卢纶作为友人,在送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他的祝福和期许。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边疆地区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史兵曹判官的赴任,无疑是对边疆稳定的一种贡献。卢纶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展现了对边疆治理的关注和期待。

四、诗词翻译

在渥洼之地,龙种般的骏马腾跃而起,如同云散之时;千里之外的繁花似锦,却在这别离之际显得尤为凄美。
国内有贤明的重臣受到皇恩的庇佑,边疆则无轻敌敢来侵犯我们的旌旗。
山川与郊野自然交融,军营的帐幕也随着水草而迁移。
我感激亲近的贤士如你,如同得到珍贵的琼玉;你既善于作赋,又擅长吟诗,才华出众。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渥洼龙种散云时”开篇,用骏马腾跃的意象来比喻史兵曹判官的才华和抱负。渥洼之地,传说中产神马之处,这里用来形容史兵曹判官的非凡才能。接着,“千里繁花乍别离”一句,用繁花似锦的离别场景来烘托离别的哀愁和不舍。

“中有重臣承霈泽,外无轻虏犯旌旗”两句,卢纶通过描绘国内贤臣受恩和边疆无敌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边疆治理的期望。这里的“重臣”可能暗指史兵曹判官,也可能是泛指朝中的贤能之士。而“外无轻虏犯旌旗”则展现了边疆的安宁和军队的威武。

“山川自与郊坰合,帐幕时因水草移”两句,卢纶将笔触转向了边疆的自然景色和军旅生活。山川与郊野的交融,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壮美;帐幕随水草而迁移,则描绘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灵活。

最后两句“敢谢亲贤得琼玉,仲宣能赋亦能诗”,卢纶直接表达了对史兵曹判官的感激和赞美之情。他将自己与史兵曹判官的关系比作得到珍贵的琼玉,足见其对友人的珍视。同时,他也赞美了史兵曹判官的才华和文学造诣,将其比作能赋善诗的仲宣(即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楼烦作为边疆地区,其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安全。史兵曹判官的赴任,无疑是对边疆治理的一种加强。卢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治理的关注和期待,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友情观念和文学追求。卢纶与史兵曹判官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这首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之间的友情不仅基于个人的交往和了解,更基于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卢纶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赞美史兵曹判官的才华和文学造诣,也体现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卢纶高超的艺术手法。他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渥洼龙种散云时”中的比喻意象、“中有重臣承霈泽”中的象征手法都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且富有深意。同时,卢纶也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的“敢谢亲贤得琼玉”一句尤为感人至深。它不仅表达了卢纶对史兵曹判官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的友情观念和礼仪文化。在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注重礼仪和情谊,这种文化在卢纶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这首诗是卢纶创作的一首蕴含深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送别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也反映了唐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唐代文人的友情观念和文学追求。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解读。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珍视友情、关注国家大事并追求自己内心的理想和追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