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出身范阳卢氏,这一家族在唐代有着显赫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但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最终得到宰相元载和王缙的赏识与推荐,步入仕途。他的诗作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著称,风格雄浑豪放,情感真挚深沉,深受后世推崇。
二、古诗原文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
巴字天边水,秦人去是归。栈长山雨响,溪乱火田稀。
俗富行应乐,官雄禄岂微。魏舒终有泪,还识宁家衣。
三、写作背景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是卢纶为送别其从舅成都丞广归蜀而作。卢纶与从舅感情深厚,此次从舅归蜀,卢纶心中充满不舍,遂作此诗以表送别之情。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年份虽不可考,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卢纶对亲情的珍视和对蜀地风光的赞美。
四、诗词翻译
蜀地如同天边的一汪水,秦人离去又归来。栈道漫长,山雨淅沥作响,溪流湍急,火田稀少。巴蜀地区风俗富裕,人们应该生活得快乐,官职显赫,俸禄岂会微薄。魏舒最终也会落泪,但他还能认出回家的衣裳。
五、诗词赏析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送别诗。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表达了对从舅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
首联“巴字天边水,秦人去是归”,诗人以“巴字”代指蜀地,以“天边水”形容蜀地的遥远和神秘。秦人离去又归来,既点明了从舅的身份和归途,也暗含了诗人对从舅归蜀的深深祝福。
颔联“栈长山雨响,溪乱火田稀”,诗人通过描绘蜀地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抒发了对从舅归途的关切和担忧。栈道漫长,山雨淅沥,溪流湍急,火田稀少,这些景象既展现了蜀地的险峻和荒凉,也暗示了从舅归途的艰辛和不易。
颈联“俗富行应乐,官雄禄岂微”,诗人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文风情。巴蜀地区风俗富裕,人们应该生活得快乐;官职显赫,俸禄岂会微薄。这两句既是对蜀地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从舅归蜀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尾联“魏舒终有泪,还识宁家衣”,诗人以魏舒的故事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从舅归蜀的深深不舍和祝福。魏舒是一个古代文人,他离开巴蜀地区后曾经漂泊流浪,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诗人借此暗喻从舅归蜀虽然艰辛,但终能回到家乡,认出回家的衣裳,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宁。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蜀地风情画,蕴含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复杂的人生体验。
从诗的结构来看,全诗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首联点明送别对象和归途;颔联描绘蜀地自然景观;颈联赞美蜀地人文风情;尾联以魏舒的故事作为结尾,表达不舍和祝福。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诗既紧凑又富有层次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从舅归蜀的深切关怀和美好祝愿。
从诗的情感表达来看,卢纶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送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对从舅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不仅体现在对蜀地风光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从舅归途的关切和担忧上。这种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既深沉又热烈,使得全诗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从诗的艺术手法来看,卢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比喻、拟人、用典等手法在诗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尾联用魏舒的故事作为结尾,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这种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邃,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卢纶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送别从舅这一生活场景,引发了对人生离合、命运起伏的深刻反思。他意识到,人生就像这场送别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然而,无论面对何种境遇,卢纶都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从舅的祝福和期待上,也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上。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它。蜀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吸引了无数诗人前来游历和创作。卢纶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蜀地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也是对唐代巴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通过描绘蜀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展现了唐代巴蜀地区的繁荣和昌盛,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巴蜀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卢纶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思念。从舅归蜀,对于卢纶来说,不仅是一次离别,更是一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从舅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向往。
总的来说,《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这首诗是卢纶送别诗中的佳作之一。它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从舅的深深祝福和不舍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