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人生经历丰富且仕途坎坷,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的举荐,才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他的诗作以边塞军旅诗最为出色,如《塞下曲》六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生动展现了边塞真实而生动的军旅生活以及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情怀。卢纶的诗风粗犷雄放,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
二、古诗原文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
高楼吹玉箫,车马上河桥。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
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
三、写作背景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融合了时代与个人境遇的因素。卢纶生活在唐代,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时有冲突,战争频繁。这首诗可能源于卢纶对边疆战事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他与友人浑中允的深厚情谊。浑中允即将赴朝任职,卢纶在河西县楼上为他送行,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祝福,于是创作了这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
四、诗词翻译
高楼之上,玉箫声声吹响;车马已备好,即将踏上河桥。歧路各自奔向狭窄之处,举杯共饮却终感寂寥。芳兰生长在显贵之地,片玉般的人物将立于清朝。今日在楼台上远望,心虽遥远却非地之遥远。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傍晚的景色以及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首联“高楼吹玉箫,车马上河桥”以高楼和玉箫为引子,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深情的氛围,同时预示着离别的到来。颔联“岐路自奔隘,壶觞终寂寥”则通过描写歧路分别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凄凉感。诗人与友人举杯共饮,却难掩心中的寂寥与不舍。
颈联“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是诗中的佳句。诗人以兰花和玉来比喻友人的高洁品质,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兰花生于幽谷之中,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片玉则象征着友人的才华与品德,将在清朝中熠熠生辉。
尾联“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之情。诗人站在楼台上远望,虽然友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诗人的心却与友人紧紧相连。这种思念之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使得心与心的距离并不遥远。
六、诗词深度解读
《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佳作。从诗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它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秋天的景色、离别的场景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首先,从诗的首联和颔联来看,诗人通过描绘高楼吹箫、车马上桥以及歧路分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深情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玉箫的声声吹响,仿佛是在为离别的到来而哀鸣;车马的奔腾不息,则象征着人生的匆匆流逝。而歧路的分别,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选择和无奈。
其次,颈联“芳兰生贵里,片玉立清朝”是诗中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兰花和玉来比喻友人的高洁品质,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富有深意。兰花生于幽谷之中,却不为世俗所染,保持着自己的清香和纯洁;片玉则象征着友人的才华和品德,将在清朝中展现出自己的光芒。这种比喻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
最后,尾联“今日台庭望,心遥非地遥”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深深思念。诗人站在楼台上远望,虽然友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诗人的心却与友人紧紧相连。这种思念之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使得心与心的距离并不遥远。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离别和选择,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情和亲情,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秋晚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佳作。它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纶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