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孙侍御春日见寄》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生于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汉族。卢纶的仕途并不顺利,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代宗朝又屡试不第。直到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被授予阌乡尉之职。之后,他又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并升任监察御史。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遭到牵连。德宗朝时,他复为昭应县令,并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作品丰富,著有《卢户部诗集》,其诗风朴实自然,情感真挚。
二、古诗原文
酬孙侍御春日见寄
经过里巷春,同是谢家邻。顾我觉衰早,荷君留醉频。
松高犹覆草,鹤起暂萦尘。始悟达人志,患名非患贫。
三、写作背景
《酬孙侍御春日见寄》是卢纶在春日里收到友人孙侍御寄来的诗后所作的和诗。孙侍御,即孙革,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与卢纶有着深厚的友谊。在这首诗中,卢纶以春日里巷的景象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当时,卢纶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心境落寞之际,而孙侍御的寄诗无疑给了他一丝温暖和慰藉。
四、诗词翻译
春日里,我漫步在里巷之间,仿佛与谢家为邻。回望自己,只觉得衰老得早,多亏你频频留我醉饮。高大的松树依旧覆盖着青草,鹤儿飞起时暂时带起了尘土。如今我才明白达人的志向,他们担忧的是名声而非贫穷。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里巷的景象开篇,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经过里巷春,同是谢家邻”两句,既描绘了春日里巷的生机盎然,又暗含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谢家,这里可能借指友人的居所或家族,也可能是一种文雅的泛称,用以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志趣相投。
“顾我觉衰早,荷君留醉频”两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感慨。他觉得自己衰老得早,这既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描述,也可能暗含了对仕途不顺、人生易老的无奈。而友人的频频留醉,则成了他在这落寞时光中的一丝慰藉。这里的“荷”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松高犹覆草,鹤起暂萦尘”两句,诗人以自然景象为喻,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高大的松树依旧覆盖着青草,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鹤儿飞起时暂时带起了尘土,则暗示着世事的纷扰和人生的短暂。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始悟达人志,患名非患贫”两句,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总结。他通过前面的描写和抒发,最终悟出了达人的志向所在。达人,即通达事理、不拘小节的人。他们担忧的是名声而非贫穷,因为名声是关乎一个人品德、才能和成就的评价,而贫穷则只是物质上的匮乏。这种对名声的重视和对贫穷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认识。
六、诗词深度解读
从更深层次来看,《酬孙侍御春日见寄》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作品。
首先,从友情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诗人处于落寞时光时,友人的寄诗和频频留醉给了他极大的慰藉。这种友情是纯粹的、无私的,它超越了物质和地位的限制,成为诗人精神世界中的一抹亮色。
其次,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名声和贫穷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春日里巷的景象和自然中的松鹤之姿,表达了自己对生命顽强和生生不息的赞美。同时,他也通过“患名非患贫”的感慨,揭示了达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识。这种认识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将名声视为一个人品德、才能和成就的象征。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一种超脱和淡然的人生态度。诗人在面对仕途不顺、人生易老等困境时,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消沉之中。相反,他通过友情的慰藉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找到了一种超脱和淡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使得诗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以更加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在具体解读每一句诗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松高犹覆草”一句中的“松”和“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松树高大挺拔、生命力顽强,而青草则柔弱纤细、易于凋零。这种对比既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暗示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而“鹤起暂萦尘”一句中的“鹤”和“尘”则形成了另一种对比。鹤儿高飞远翔、不染尘埃,而尘土则象征着世事的纷扰和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超脱和淡然人生态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