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郎中还蜀歌》作者: 唐 卢纶
一、《送张郎中还蜀歌》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出身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早年科举不顺,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因元载、王缙获罪而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古诗原文
《送张郎中还蜀歌》
秦家御史汉家郎,亲专两印征殊方。功成走马朝天子,伏槛论边若流水。
晓离仙署趋紫微,夜接高儒读青史。泸南五将望君还,愿以天书示百蛮。
曲栈重江初过雨,前旌后骑不同山。迎车拜舞多耆老,旧卒新营遍青草。
塞口云生火候迟,烟中鹤唳军行早。黄花川下水交横,远映孤霞蜀国晴。
邛竹笋长椒瘴起,荔枝花发杜鹃鸣。回首岷峨半天黑,传觞接膝何由得。
空令豪士仰威名,无复贫交恃颜色。垂杨不动雨纷纷,锦帐胡瓶争送君。
须臾醉起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三、写作背景
《送张郎中还蜀歌》是卢纶为送别友人张郎中而作。张郎中作为一位在官场有着卓越成就的官员,此次被派往蜀地,卢纶以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与不舍之情。卢纶本人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虽经举荐步入仕途,但也历经波折。因此,他对张郎中的成功与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充满了羡慕与敬佩,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的感慨与期望。
四、诗词翻译
秦朝官员担任御史,汉朝的郎官,亲自掌握两个印章,被派征战遥远的边疆。功绩卓著,归来时奔马入朝见天子,谦卑地跪在阶下,就像水流一样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边境事务。清晨离开仙署,匆匆忙忙赶往紫微星,夜晚拜访高雅的儒者,共同阅读青史名著。泸水南岸的五位将领殷切期盼您的归来,希望您能以天书的智慧向百族蛮夷展示文明的道路。弯曲的栈道刚经过江河的一场短暂雨雪,前方的旌旗和后方的骑兵并不在同一座山上。迎接您的车马,老者们鞠躬致敬,有些是从前的战友,有些是新招募的士兵,青草丛中无处不在。边塞的口岸笼罩在云雾之中,烽火的传达速度变慢了,烟雾中鹤鸣声陪伴着军队出征的早晨。黄花川下的水流交错纵横,远远映照着孤傲的霞光,犹如晴朗的蜀国。邛山上的竹笋拔地而起,辣椒的香气弥漫着沼泽地,荔枝的花朵绽放,杜鹃鸟高声鸣叫。回首望去,岷江峨嵋山半部笼罩在黑暗中,举杯敬酒,怎能将酒杯送到您的膝上呢?只能令英勇的士兵们仰望您的威名,不再依靠贫穷的交情和虚有其表的容貌。垂柳不动,雨点纷纷扬扬地飘落,锦帐中的胡瓶争相送上美酒。片刻醉意醒来,箫笳声嘹亮起来,却只见红旌纷纷进入白云之中,遥远而飘渺。
五、诗词赏析
《送张郎中还蜀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蜀地风光的无限向往。
诗的开篇即以“秦家御史汉家郎”点明张郎中的身份与地位,紧接着用“亲专两印征殊方”概括了张郎中的辉煌成就。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功成走马朝天子”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张郎中在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描写不仅彰显了张郎中的个人魅力,也为后文的送别之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的中段,诗人将笔触转向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从“泸南五将望君还”到“邛竹笋长椒瘴起”,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地的美丽与神秘。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蜀地的独特魅力,也暗示了张郎中此行的艰辛与荣耀。同时,诗人还通过“迎车拜舞多耆老”等场景,展现了蜀地人民对张郎中的热切期盼和尊敬之情。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将情感推向了高潮。从“回首岷峨半天黑”到“空见红旌入白云”,诗人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这些句子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牵挂,也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与期望。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张郎中还蜀歌》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了丰富情感与深刻哲理的佳作。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卢纶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祝福与敬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从哲理层面来看,这首诗也蕴含了诗人对仕途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卢纶本人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后虽经举荐步入仕途,但也历经波折。因此,他对张郎中的成功与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充满了羡慕与敬佩。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感慨与期望。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张郎中一样,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描绘蜀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蜀地的美丽与神秘,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超脱。
总的来说,《送张郎中还蜀歌》是一首情感真挚、哲理深刻、描绘生动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卢纶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仕途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送别诗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