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侄滁州觐省》读书笔记

《送从侄滁州觐省》作者: 唐 卢纶

一、《送从侄滁州觐省》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约生于公元737年,卒于约799年,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早年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但交游广泛,认识不少权贵。后经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受到牵连,仕途一度受挫。德宗朝时,他复为昭应令,并曾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歌作品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浑壮丽,也有送别诗的深情厚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送从侄滁州觐省》

爱尔似龙媒,翩翩千里回。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
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

三、写作背景

《送从侄滁州觐省》是卢纶为送别从侄前往滁州觐见长辈而作的一首诗。滁州,作为唐代的一个重要州郡,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从侄此行,既是家族传统的延续,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经历。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从侄的深厚情感,既有对晚辈的疼爱和期望,也有对家族传统的自豪和传承。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卢纶仕途相对平稳的时期,他通过描绘从侄的行程和心境,寄托了自己对家族和未来的美好祝愿。

四、诗词翻译

你像一只飞龙,飘忽地千里归来。
你的学问是从外氏学来的,你的家族如同晋朝时栽下的竹子,根深叶茂。
你划着船,遇到飞鸥在舞蹈,凭栏杆眺望,看见雨水即将到来。
在省城的上堂,多有庆乐之事,若不醉则不停止饮酒。

五、诗词赏析

《送从侄滁州觐省》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送别诗。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侄的形象和行程,表达了对晚辈的疼爱和期望。

首句“爱尔似龙媒,翩翩千里回”以飞龙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从侄的英姿飒爽和归途的遥远。龙媒,原指骏马,这里用来比喻从侄的才华出众和前程似锦。翩翩千里回,则表达了从侄归途的艰辛和不易,也暗示了他此行的非凡意义。

接下来的两句“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点出了从侄的学业之路和家族传承。从侄的学问是从外氏学来的,这既体现了家族间的深厚情谊,也展示了从侄的学识渊博。而“竹自晋时栽”则寓意着家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如同晋朝时栽下的竹子,根深叶茂,历久弥新。

“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两句描绘了从侄行程中的自然景象。划着船遇到飞鸥在舞蹈,凭栏杆眺望看见雨水即将到来,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从侄此行将充满机遇和挑战。鸥舞象征着吉祥和美好,而雨来则预示着洗礼和成长。

最后两句“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则是对从侄到达滁州后的美好祝愿。在省城的上堂,多有庆乐之事,若不醉则不停止饮酒。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从侄前程的憧憬和祝愿,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豪放和洒脱。

六、诗词深度解读

《送从侄滁州觐省》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佳作。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家族传统的自豪和传承意识。卢纶通过描绘从侄的学业之路和家族历史,展示了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传统。他期望从侄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成为家族的骄傲和栋梁。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从侄的疼爱和期望。卢纶以飞龙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从侄的才华和前程。他期望从侄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他也提醒从侄要珍惜此行的机遇和挑战,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卢纶通过描绘从侄行程中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自然之美和人生之趣。他借鸥舞雨来等意象,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他期望从侄能够在自然和人生的洗礼中成长和成熟,成为更加优秀和坚强的人。

在唐代的文化背景下,《送从侄滁州觐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创作尤为盛行。卢纶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才华和风采。这首诗通过描绘从侄的行程和心境,展示了唐代文人对家族、个人成长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家族和传统的重视。在唐代社会中,家族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家族传统的自豪和传承意识,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家族观念的普遍认同和尊重。

总的来说,《送从侄滁州觐省》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和哲理思考的送别诗。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侄的形象和行程,表达了对晚辈的疼爱和期望。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展示了家族传统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我们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的重要窗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