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作者: 唐 卢纶
一、《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直至大历六年(771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才步入仕途。他曾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然而,因元载、王缙获罪,卢纶也遭到牵连。德宗朝时,他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也有深沉感慨的社会现实诗,其《卢户部诗集》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古诗原文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
礼足一垂泪,医王知病由。风萤方喜夜,露槿已伤秋。
顾以儿童爱,每从仁者求。将祈竟何得,灭迹在缁流。
三、写作背景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是卢纶与友人畅当在秋夜共宿藏公院时所作。藏公院,可能是一座寺庙或道观,为诗人提供了暂时远离尘嚣、静思冥想的场所。当时,卢纶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心境落寞之际,与畅当共宿藏公院,借秋夜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慨与哲思。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萧瑟,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佛法的深刻感悟。
四、诗词翻译
虔诚地礼拜,泪水不禁滑落,伟大的医王(佛祖)了解我内心的忧愁。夜风中的萤火虫正自得其乐,而露水中的木槿花却已伤感秋天的到来。回顾过去,我以儿童般的纯真之爱,常常向仁慈的佛祖祈求。然而,我最终能得到什么呢?或许,我只想在佛门中寻觅归宿,消除一切尘世的痕迹。
五、诗词赏析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是一首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全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首联“礼足一垂泪,医王知病由”,以虔诚的礼拜和流下的泪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苦楚。医王,即佛祖,诗人相信佛祖能医治众生心病,因此向佛祖祈求解脱。
颔联“风萤方喜夜,露槿已伤秋”,通过对比风萤的喜悦和露槿的伤感,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萧瑟。风萤在夜风中自由飞舞,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欢乐;而露槿在秋风中凋零,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一联不仅描绘了秋夜的景色,也寓含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颈联“顾以儿童爱,每从仁者求”,诗人回顾过去,以儿童般的纯真之爱,常常向仁慈的佛祖祈求。这里,“儿童爱”和“仁者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纯真和虔诚。
尾联“将祈竟何得,灭迹在缁流”,诗人自问自答,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归宿和对尘世的超脱。他意识到,无论祈求什么,最终都将在佛门中找到归宿,消除一切尘世的痕迹。这一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脱态度。
六、诗词深度解读
《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和情感的作品。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卢纶对人生、对佛法、对名利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首先,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卢纶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风萤的喜悦和露槿的伤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诗人的流泪和祈求,则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迷茫。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追求。他相信佛祖能医治众生心病,因此向佛祖祈求解脱和归宿。在卢纶看来,佛法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能帮助人们摆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这种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不仅体现了卢纶个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佛法的普遍崇尚和信仰。
再者,从名利观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超脱的追求。他意识到,无论祈求什么名利和地位,最终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为乌有。因此,他选择在佛门中寻觅归宿,消除一切尘世的痕迹。这种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超脱的追求,体现了卢纶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卢纶与友人畅当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他们共宿藏公院,借秋夜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哲思,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心灵契合和精神共鸣。这种友谊和共同追求不仅丰富了卢纶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总的来说,《秋夜同畅当宿藏公院》是一首充满禅意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它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卢纶对人生、对佛法、对名利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