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叹》作者: 唐 卢纶
一、《白发叹》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举荐步入仕途,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监察御史等职。然而,因卷入政治风波,卢纶多次遭贬,仕途起伏不定。他的诗作以边塞诗和社会现实诗见长,风格沉郁悲壮,情感真挚动人。其中,《白发叹》便是其抒发人生感慨、哀叹时光流逝的代表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白发叹》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
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三、写作背景
《白发叹》创作于卢纶晚年时期,当时他已历经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沧桑。这首诗是诗人在某个清晨,对着镜子梳理自己日渐斑白的头发时,有感而发所作。诗中流露出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伤,以及对青春已逝的追悔,都深深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四、诗词翻译
清晨梳理头发时,发现白发已悄然生出,女儿惊讶,妻子泪流。不知道这白发之后,还能再度过几个秋天。
五、诗词赏析
《白发叹》是一首简短而深刻的诗歌,它以白发为引子,折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全诗仅四句,却字字珠玑,情感真挚动人。
首句“发白晓梳头”,以日常的生活场景开篇,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清晨梳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诗人却从中发现了自己白发的踪迹,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无奈。
次句“女惊妻泪流”,通过女儿和妻子的反应,进一步强化了白发带来的情感冲击。女儿的惊讶和妻子的泪流,不仅是对诗人白发的直接反应,更是对诗人青春已逝、年华老去的深深惋惜。
第三句“不知丝色后”,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白发之后,人生还能剩下多少时光?这个问题既是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末句“堪得几回秋”,以“秋”作为时间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凋零的季节,它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衰老。诗人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度过几个秋天,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惜,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六、诗词深度解读
《白发叹》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卢纶对生命、对时间、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首先,从生命观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识。白发作为生命衰老的象征,让诗人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他通过描绘女儿和妻子的反应,以及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展现了生命衰老带来的无奈和哀伤。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让诗人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和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其次,从时间观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追悔。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度过几个秋天,这种对时间的恐惧和不确定,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知。时间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挽留而停留。诗人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不要让时间从指缝中溜走。
再者,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变化的深刻思考。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白发和家人的反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他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要勇敢面对人生的无常和变化,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此外,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白发叹》也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创作技巧。诗人以白发为引子,通过描绘日常的生活场景和家人的反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世界。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传唱度。
最后,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白发叹》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白发叹》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描绘白发这一日常现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时间、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