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吉中孚梦桃源》读书笔记

《同吉中孚梦桃源》作者: 唐 卢纶

一、《同吉中孚梦桃源》作者简介

卢纶,字允言,约生于公元737年,卒于约799年,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名列“大历十才子”之首。卢纶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但交游广泛,认识不少权贵,先后被两任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然而,不久元载、王缙获罪,他受到牵连。后来,卢纶因诗才受到唐德宗赏识,拜户部郎中,可惜未及大展鸿图便辞世了。卢纶的诗歌作品丰富,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最为著名。他的诗风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原文

             《同吉中孚梦桃源》

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
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
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

三、写作背景

《同吉中孚梦桃源》是卢纶与吉中孚以“梦桃源”为题共同创作的诗歌。卢纶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他们可能是在某个春雨绵绵的夜晚,共同构思了这个梦幻般的桃源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致敬,也是卢纶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之际,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桃源美景,卢纶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世、宁静祥和生活的渴望。

四、诗词翻译

春雨在夜晚连绵不绝,梦中的山峦也显得阴沉。
云中的碧潭清澈见底,路旁红花掩映着幽暗的树林。
花与水自然深浅不一,这里无人知晓古今的变迁。
夜晚宁静,春梦悠长,我随着仙山客飘荡。
园林中布满了灵芝仙草,鸡犬围绕在篱笆旁。
几处花丛下的人们,看着我笑得头发都白了。

五、诗词赏析

《同吉中孚梦桃源》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的诗歌。卢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桃源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首句“春雨夜不散,梦中山亦阴”便营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两句,通过鲜明的意象对比,展现了桃源世界的美丽与神秘。碧潭映照着云影,红花掩映着幽暗的树林,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两句,诗人借花水的深浅不一,象征着世间的沧桑变幻,而桃源的存在则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理想世界。这种对时间的超越,使得桃源更加令人向往。

“夜静春梦长,梦逐仙山客”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梦中的追寻与向往。夜晚的宁静让梦境更加悠长,诗人随着仙山客飘荡,仿佛进入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

“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桃源世界的宁静与祥和。园林中布满了灵芝仙草,鸡犬围绕在篱笆旁,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最后两句“几处花下人,看予笑头白”,诗人以幽默的笔触结束了全诗。花丛下的人们看着诗人笑得头发都白了,这种场景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了诗意。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展示了自己对桃源世界的沉醉与向往。

六、诗词深度解读

《同吉中孚梦桃源》不仅是一首描绘桃源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佳作。从哲学层面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桃源世界在诗人笔下成为了一个超脱尘世、宁静祥和的理想国,它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和世俗的纷扰,成为了人们心灵的一片净土。这种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之际,通过描绘桃源世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在桃源世界中,诗人可以忘却现实的烦恼和痛苦,与仙山客一起飘荡在超然物外的境界中。这种对桃源世界的沉醉和向往,实际上也是诗人对内心孤独和寂寞的一种慰藉。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源世界的美丽景色,如碧潭、红花、芝术等,这些自然元素在诗人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普遍崇尚和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同吉中孚梦桃源》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桃源世界作为陶渊明笔下的虚构理想国,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卢纶与吉中孚以“梦桃源”为题写诗,不仅是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致敬和传承,也是对中国文化中理想世界追求的一种体现。这种文化意蕴使得这首诗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