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作者: 唐 卢纶
一、《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早年仕途坎坷,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等人举荐,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雄浑豪放的边塞军旅诗,也有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之作。他的诗作语言凝炼,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二、古诗原文
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
误以音声祈远公,请将徽轸付秋风。
漾漾硖流吹不尽,月华如在白波中。
三、写作背景
《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这首诗是卢纶在与友人畅当同游佛寺时所作。佛寺中,僧人奏琴,琴声悠扬,卢纶与畅当闻之,心生感慨,遂有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琴声之美,更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音乐的和谐之美的深刻领悟,以及对远方僧人的祈愿和敬意。
四、诗词翻译
我误将琴声当作是对远方高僧的祈祷,愿将琴上的徽轸(琴弦轴)托付给秋风,让它随风飘扬。那荡漾的峡谷溪流似乎永远也吹不尽,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在白波中闪烁。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闻琴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琴声之美和诗人的心境。首句“误以音声祈远公”以“误”字入手,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琴声的独特感受,仿佛那琴声是对远方高僧的祈祷,充满了神秘和虔诚。接着,“请将徽轸付秋风”一句,诗人将琴弦轴托付给秋风,既是对琴声的赞美,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颔联“漾漾硖流吹不尽,月华如在白波中”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用生动的描绘,将峡谷溪流和月光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那荡漾的溪流似乎永远也吹不尽,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在白波中闪烁,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琴声之美的比喻。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诗意。诗人通过音乐、自然景色和祈祷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虔诚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美景的美丽和宁静。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六、诗词深度解读
《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闻琴图,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情感的作品。
从哲学层面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和谐之美的追求。琴声、溪流、月光,这些自然元素在诗人的笔下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这种和谐之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色上,也体现在诗人的内心世界中。诗人通过琴声与自然景色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和谐与宁静的追求。
从情感层面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与友人畅当同游佛寺,共同欣赏琴声之美,这种经历无疑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同时,诗人在欣赏琴声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误以音声祈远公”一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似乎将琴声当作是对远方高僧的祈祷,这种祈祷不仅是对高僧的敬意,也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唐代文人注重自然美的欣赏和人文情感的抒发,他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卢纶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他们热爱自然、追求和谐、珍视友情、热爱生活,这些情感在卢纶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的“徽轸”一词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徽轸是琴上的琴弦轴,它不仅是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琴声产生的关键。诗人将徽轸托付给秋风,既是对琴声的赞美,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这种将人文元素与自然元素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追求。
总的来说,《重同畅当奘公院闻琴》这首诗是卢纶的一首佳作。它不仅描绘了琴声之美和自然景色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和谐之美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也让我们对和谐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