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读书笔记

《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元载、王缙等人的举荐,得以在官场中崭露头角,历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随着元载、王缙的获罪,卢纶也受到了牵连,仕途再次陷入低谷。卢纶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雄浑豪放的军旅诗篇,也有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之作,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诗原文

             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

露白菊氛氲,西楼盛袭文。玉筵秋令节,金钺汉元勋。
说剑风生座,抽琴鹤绕云。謏儒无以答,愿得备前军。

三、写作背景

《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重阳佳节及卢纶的仕途经历紧密相关。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此诗便是卢纶在重阳节这一天,陪同侍中(唐代官名,位高权重)宴饮于白楼时所作。此时,卢纶虽已步入仕途,但仕途并不顺遂,多次受到政治风波的牵连。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重阳佳节的描绘,也蕴含了卢纶对仕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诗词翻译

露水洁白,菊花香气弥漫,西楼上盛开着文采斐然的诗篇。玉制的筵席庆祝秋天的佳节,金钺象征着汉代的元勋。谈论剑术时风声四起,座中充满豪气;弹奏琴曲时仙鹤缭绕云端,意境悠远。我作为一介书生,无以为报,只愿能够加入前军,为国效力。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宴饮的盛况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卢纶的才华和抱负。首联“露白菊氛氲,西楼盛袭文”,以露水和菊花的意象开篇,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同时点明了宴饮的地点和主题。颔联“玉筵秋令节,金钺汉元勋”,通过玉筵和金钺的意象,展现了宴饮的豪华和侍中的尊贵地位。

颈联“说剑风生座,抽琴鹤绕云”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说剑和抽琴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宴饮时的欢乐场景。说剑时风声四起,座中充满豪气;抽琴时仙鹤缭绕云端,意境悠远。这两个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风度,也暗示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尾联“謏儒无以答,愿得备前军”,诗人以自谦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他称自己为“謏儒”,即一介书生,无以为报侍中的盛情款待。但他又表示愿意加入前军,为国效力。这种自谦与抱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和崇高理想。

六、诗词深度解读

《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重阳佳节的宴饮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的抒情诗。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卢纶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在诗中,他通过说剑和抽琴两个动作,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风度,也表达了自己对豪情壮志的向往。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追求,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人心态。唐代中期,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文人仕途坎坷多舛。卢纶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仕途经历也充满了曲折和艰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和绝望,而是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这种文人心态和创作精神,也体现了唐代中期文人的普遍特征。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露白、菊氛氲、西楼、玉筵、金钺、说剑、抽琴、鹤绕云等意象的交织运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重阳佳节的欢乐和祥和。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诗人的情感世界入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侍中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感激侍中的盛情款待和知遇之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决心和抱负。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这首诗是卢纶在重阳佳节陪同侍中宴饮时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对宴饮盛况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卢纶的才华和抱负。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时代背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唐代中期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人心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这首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和欢乐氛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