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读书笔记

《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作者: 唐 卢纶

一、作者简介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钱起、司空曙等并称“大历十才子”。卢纶出身范阳卢氏,这一家族在唐代有着显赫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后经宰相举荐才得以入仕,历任多个官职,但终因政治风波而多次受到牵连。卢纶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描绘边塞风光的雄浑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清新之篇,《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古诗原文

             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

玉壶倾菊酒,一顾得淹留。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
管弦能驻景,松桂不停秋。为谢蓬蒿辈,如何霜霰稠。

三、写作背景

《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重阳佳节及卢纶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此诗便是卢纶在重阳节这一天,陪同侍中(唐代官名,位高权重)在后亭宴饮时所作。当时,卢纶虽已步入仕途,但仕途并不顺遂,多次受到政治风波的牵连。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重阳佳节的描绘,也蕴含了卢纶对仕途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四、诗词翻译

玉壶中倒满了菊花酒,侍中一顾之间,我便感到时间仿佛停滞,不愿离去。彩笔招来了有才华的枚叟,花筵上莫愁女翩翩起舞。管弦乐声能够留住美好的时光,松柏桂树在秋天里依然郁郁葱葱。我要感谢那些像蓬蒿一样平凡的人们,他们如何在严寒的霜霰中坚韧生存。

五、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宴饮的盛况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卢纶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首联“玉壶倾菊酒,一顾得淹留”,以玉壶和菊酒的意象开篇,营造了一种高雅而欢乐的氛围。侍中的一顾,让诗人感到时间仿佛停滞,表达了诗人对宴饮的愉悦和对侍中的敬仰。

颔联“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通过彩笔和枚叟、花筵和莫愁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宴饮的欢乐场景。彩笔象征着才华,枚叟则是有才华的文人代表;花筵上莫愁女的舞蹈,更是增添了宴会的欢乐气氛。

颈联“管弦能驻景,松桂不停秋”,诗人用管弦乐声和松桂的意象,表达了时光易逝但美好可以留住的哲理。管弦乐声能够留住美好的时光,让人沉醉其中;而松柏桂树在秋天里依然郁郁葱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尾联“为谢蓬蒿辈,如何霜霰稠”,诗人将笔触转向了那些像蓬蒿一样平凡的人们。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却能够在严寒的霜霰中坚韧生存。诗人对他们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六、诗词深度解读

《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重阳佳节的宴饮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的抒情诗。

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玉壶、菊酒、彩笔、枚叟、花筵、莫愁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欢乐。然而,他也意识到时光易逝,美好难以永驻。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和身边的人,用诗歌来记录生活的点滴和感悟。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文人的心态和追求。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文人们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追求。卢纶在诗中表达了对侍中的敬仰和对宴饮的愉悦,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像蓬蒿一样平凡的人们的感激和敬佩。这种对上层社会的向往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体现了唐代中期文人的普遍心态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玉壶、菊酒、彩笔、枚叟、花筵、莫愁等意象的交织运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重阳佳节的欢乐和祥和。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宴饮的盛况和人们的欢乐场景,也展现了唐代中期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在深度解读这首诗时,我们还可以从诗人的情感世界入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侍中的敬仰和对宴饮的愉悦,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和变化,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同时,诗人对那些像蓬蒿一样平凡的人们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也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这首诗是卢纶在重阳佳节陪同侍中宴饮时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对宴饮盛况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卢纶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唐代中期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心态追求。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这首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重阳佳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